【活動報導】邁向淨零論壇——創造日常節能的眾力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活動報導】邁向淨零論壇——創造日常節能的眾力

邁向淨零,需要召集眾力

若將減碳行為僅訴諸於個人道德,能創造部分減碳效益,但要打造 2050 淨零的願景,就需要更多人一起,才能力挽全球暖化的狂瀾。

就如鄭秀娟董事長開場致詞提到:「主婦聯盟長期推動生活環保,倡議環境保護的行動應該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在淨零排放的願景下,我們除與政府專家共同討論政策外,也不斷的思考如何與讓民眾的參與被看見,讓大眾能凝聚共感,用眾志成城的力量,拉動整體系統性的改變。」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鄭秀娟董事長

這也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下簡稱本會),以「日常節能的眾力」為本次論壇主題的原因。因為,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夠用就好,是淨零生活的第一步

論壇的一開始,由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趙家緯總監分享「臺灣需求面解方與行為改變的知識空缺」。


臺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 趙家緯總監

家緯指出,臺灣現有策略多著墨於供給面向(如再生能源相關戰略),但對於需求面向的力道不足,而IPCC AR 6的報告指出,若想控制地球升溫在1.5°C以下,則2050年前,須將對能源需求削減到一半。報告中,還提到「豐足(sufficiency)」的概念,「豐足」不只是能源效率,更要考慮每個人享有的基本生活所需。

白話來說,就是夠用就好。當我們把生活態度轉為「夠用就好」,就可以思考居住上是否需要這麼大的空間?移動的距離是否可以更短?我們可以從生活的根本需求,檢視能源需求,而且不同角色都可以參與,包括社區示範型的集體行動,這也是一種氣候民主。

台灣的「豐足」生活樣貌

從研究來看,台灣整體能源消費可能可以減少到2/3以上。透過我們生活面向的決定,不論是少用塑膠、手機用得更久,最終都對應到工業面向的消耗。以主婦聯盟關心的食農議題為例,雖然農業部門的排碳量僅有2.2%,但若從整體產銷體系來看,就會提升到近13%

台灣十二大戰略中,特別是「淨零綠生活」戰略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但家緯也指出,台灣碳足跡熱點欠缺辨識,難以對症下藥。在政策上,也應該思考如何汰除環境有害行為,像是從限制含糖飲料廣告到限制高碳食品廣告。也應多著墨推力政策的運用:像是透過「綠色預設」,讓小商家預設選擇時間電價等相應低碳的做法。

住商節電,縣市不能缺席

住商部門的節電,重要的角色之一是能觸及社區的地方政府,因此,第二位講師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陳詩婷研究員,以「縣市住商節能如何推動轉型」為題,分享能轉盟對縣市推動住商節電的觀察與建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陳詩婷研究員

詩婷觀察到,由中央編列預算給地方,推動住商節電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計畫,推動至今,多數經費用於設備汰換補助、資訊調查與專責單位建立、教育推廣等。而縣市在經費的運用上,主要使用在:1.含照明及家電替換等硬體補助:2. 20類指定能源用戶節電稽查輔導、節電志工培訓、講座、社群推廣、競賽活動等。

NGO對縣市的期許

過住商節能的政策推動其實遇到不少瓶頸,像是節能家電汰換到一定比例後就很難提高,或是志工培訓後的成效無法評估,後續推廣也無以為繼等。在這些觀察下,詩婷也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協助地方政府更加突破:

  1. 設計更具有延續性的民間參與機制:

詩婷特別強調,參與並不是辦兩場工作坊100人參加就夠了,而是要累積經驗,不斷修正,是一個滾動的過程。目前地方政府在民間參與的設計上,多停留在告知,因此公民參與的過程,應資訊透明且有多元廣泛的參與策略,觸及不同的族群;也需培力社區,讓居民能影響政策。

  1. 地方應針對用電資訊精準分析,智慧化管理:

在評比訪談時,觀察到縣市對於地方用電的資訊掌握度不夠,期待未來縣市能夠針對不同型態的社區、產業、用電規模的用電戶的用電型態分析,以精準制定節電政策。此外,也應讓住商用電者能掌握讓數據,透過用電管理的數位轉型,參與需量反應。

  1. 建立支持性的融資機制:

透過融資機制加速不同規模既有建築的節能翻修,如首爾透過低利率、多元額度與多元對象(屋主、租客、ESCOs業者、房屋修繕業者)都可以申請,加速翻修,三年內也有4200件數申請,降低10%住宅耗能與6%商業建築耗能。

此外,目前台北、新北、台南等也提出住商建築節能目標,未來能轉盟也將持續關注監督。

看見用電 創造改變

前面提到可視化工具,對於住商部門節電的重要,因此第三位講者,是由聯齊科技的伊永馨總經理,以「ESCO住宅輔導節能經驗分享」為題,分享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與行為與數據,促成用電行為轉變。


聯齊科技 伊永馨總經理

日本--集體「行為改變」,避免停電

2022年3月時,東京、東北因為預測到供電吃緊,透過電視新聞廣泛發布供電吃緊的警報,成功避開了缺電危機。在夏天,日本政府也呼籲企業與家庭在下午5點到8點透過調高空調溫度與減少不必要照明,減緩因為太陽能因為日落所造成的供電壓力。其中某超商旗下數千家的加盟店也在其中一天的下午3點-6點關閉油炸機電源與停止冷藏櫃飲料,去減少用電需求。

因此,只要能讓群眾集體採取行動,就能節能,甚至避免停電危機。而可視化技術的導入,將可更有效率的引發群體的用電行為改變。

在一份跨國的研究報告(歐洲聯合研究中心)中指出,光是看見及時用電資訊,就可以減少5-10%電力消耗,如同信用卡消費,如果在通知時加上整月總消費金額,那可能就會產生要省錢的心情。未來若能將家庭能源管理系統普及,並配合需量反應機制設計,讓民眾可以得到實際回饋,如電費折價、或是喝咖啡、超商集點等作法,就能迅速針對用電做出反應。

台灣的課題

聯齊科技曾經在2022年初與台電合作推動「1%能源行動家」專案,進行家庭能源管理的推廣,在這之中也發現一些上待克服的課題:

  1. 智慧電表普及率
  2. 通訊技術突破:台灣電表通常都在安裝地下室,會需要強化通訊技術才能順利通訊
  3. 法規:電表所有權是房東,只有房東才能使用,租戶就無法使用
  4. 大樓因為所有權人多,安裝電表需要漫長溝通

因此,尹總經理建議:透過與新建社區建商合作導入智慧電表整套服務、找到早期採用者使用擴散,或是在智慧建築標章或綠建築標章的認證將智慧電表的申請跟路徑安裝放入獎勵項目,應該都能更有助於推廣。

由社區,發動改變

本會的常務監察人賴曉芬,則以本身多年參與低碳社區的視角,以「NGO的生活節能倡議」,分享社區推動永續生活的智慧,及參與淨零的需求。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賴曉芬常務監察人

看見不同型態社區的需求

曉芬首先以台北市節能領導獎的案例說明,該社區是用飯店式管理的高級住宅,做了很多措施減少公共用電,包括三溫暖的鍋爐改成熱泵等。曉芬強調,居民願意節電的動機並不是錢,而是居民為了支持物管業者在管理上的努力,所營造出的社區向心力。在這個案例裡,管委會也運用了能源管理系統,將住戶的耗能呈現出來,讓大家有能夠互相比較。

在另一處集合住宅的案例中,屋頂因為長年累積許多特別景觀設計,雖然有申請綠屋頂的補助,但當想要進一步加裝太陽光電時,詢問不同專家業者評估卻得到衝突的答案。經由這個經驗,曉芬也建議未來在培力時,也應納入不同業者共同討論,凝聚適合社區的方案。

另,依社區型態,可歸納出以下的做法,:

1.     都會集合式住宅,需要不斷協商與檢核。透過社區公約自主管理、被動節能方案、最後集體協商像是屋頂利用、地下室電梯等比較大筆的費用如何進行。

2.     非都會區、非集合之農村社區,則會以組織優先,共同生活為原則,透過自然取材、回收再生利用的等作法,去設計符合地方氣候風土、高齡化需求與兼顧生計的做法。

因此,曉芬也建議,未來在社區推動淨零時,應將不同型態生活的需求,做全盤的規劃。

低碳社區邁向綠能社區的趨勢

曉芬以自身參與「干豆好」公民電廠的推動經驗分享,認為其實推動建築改裝、公民電廠也好,其實是如同傳統信仰中蓋廟一樣,是一項集體學習,共同面對地球的過程,需要與認同扣連在一起的。

從主婦聯盟推動公民電廠的經驗,到近期環保署要媒合1000個低碳永續家園系統的屋頂做公民電廠與節能管理。曉芬強調,除了看到硬體(太陽能板),更要看到捲動利害關係人的過程,去思考如何降低創新、複製、擴散的門檻。要將這些不同的利害關係人拉在一起,需要的組織力與對話力,是地方在推動時相當關鍵的。

綜合討論:如何引發群眾參與?

在綜合座談時,每位講者分享他們是如何看待公民在節電這件事的角色?首先伊總經理說到:要每個人都要參與,就要搭配新科技運用,並擴散早期採用者的經驗;詩婷則說到:節電跟淨零轉型不是消費者個人選擇,而是能源使用情境劇本改寫。只宣傳氣候危機的語言可能會麻痺,因此,要從社會情境去轉變;最後曉芬則分享:而因地制宜的政策需要地方承接者的適應跟執行。要如何理解地方的中介者是關鍵,而長期在區域、建築、社區解決問題的領導者,或是促成事情的這接中介者就是要角。

各講者也針對如何透過政策提,引導多一點群眾的行為改變,提出建議。

曉芬首先提到:淨零綠生活要做基礎數據收集做資料庫,才有可能對應來談,也應該有社會科學的介入,理解地方的行為;詩婷則針對家電汰換補助提出看法:汰換經費申請應該先行盤點,例如老年人口比例高的社區,老舊的電器比例更高,經濟弱勢也應該優先推動,也應該代辦等相關服務。伊總經理則表示:能源法規是引導路徑的主要關鍵。對於企業來說,能參與公部門的討論是很重要的。


邁向淨零論壇—日常節能的眾力 綜合與談
 

結語

2022 年 3 月,臺灣第一次為了邁向淨零提出長期的戰略,2022年底,我們設計一系列邁向淨零系列論壇,期待能深化民間的討論。邁入2023年,我們還會有針對住宅設計等一系列的論壇,歡迎您持續參與。


活動影像紀錄全程可於本會Youtube觀看,也歡迎訂閱分享!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