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這條路,在地鬥陣走】論壇 - 讓公民電廠走入地方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緣起

    12月24日時,台灣的風力與太陽光電的首度超過了燃煤發電。顯見台灣已經進入了能源轉型的新階段,但許多的民眾依舊不清楚,為什麼能源結構需要改變?

    因為,能源轉型,除了要替換掉煤、核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減少集中式能源,特別是火力發電、核能發電開發時,所產生的不正義。。而在歐盟,能源透過自由交易市場,電力價格由市場需求決定外,發電與售電更是全體公民的權利,每位公民都可以透過自家的光電設備生產電力並投入市場。也因為我們看到了能源轉型需要公民參與,因而近年持續推動本次論壇的主題「公民電廠」。

    為了深化和社區、官方的討論,12月20日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荒野保護協會一同主辦了這場「淨零這條路,在地鬥陣走」的系列論壇。讓更多社區、縣市推動公民電廠的成果能被看到,也共思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 本次的論壇分為兩場,分別為「縣市與社區」篇與「教育與政策」篇。在12/20的「縣市與社區」場我們邀請到地方政府代表、能源轉型推動聯盟(以下簡稱能源盟)代表、營運公民電廠的社區以及共創「光明頂」的文化大學。

陽光不多的台北市,以公民參與為策略

    論壇的首日,台北市產發局公用事業發展科 何明育科長,分享台北市能源發展路徑上,公民電廠所扮演的角色。何科長說到,台北市的能源自給率很低,主因是可開發的腹地不足、以及投資報酬率較低等種種原因,導致台北的再生能源發展只能從既有的設施進行開發。相對於南部的開發專案動輒數十到數百MW規模的案場,台北市的「追日計畫」雖然每個案場的規模都相較於南部案場小很多,但是台北市並沒有因此棄自己的責任於不顧。

  台北市以推動公民參與再生能源為計畫重點,希望可以透過將綠能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中,打造宜居且永續的城市。107年開始與公民團體合作,並修正原本以價格標為框架的招標辦法,後續於109年,和本會合作台北市的首個公有屋頂公民電廠的「干豆好」電廠。 有了「干豆好」的範例後,台北也複製成功經驗,於111年底,完成4處的公民電廠的建置。

圖:台北市產發局何明育科長

讓縣市民都能成為發電廠廠長

        能源轉型推動聯盟的 陳詩婷研究員,分享在今年發布的「2022縣市氣候與能源治理評比」中,民間對於縣市推動公民電廠的觀察與期待,以及各級政府對於推動及執行的作法。

        詩婷表示:部分縣市的推動方式為開放公有屋頂公民電廠的申請、或是開放公有屋頂的群眾募資專案、輔導群眾集資或是協助申請案場。詩婷也提到國際案例。如巴黎市透過線上平台的參與式預算決選出公民電廠的計畫方案,市府出資60%的啟動資金,後續透過合作社的方式進行募資以及營運;日本的寶塚市則透過自治條例,結合當地社區廠商與市民,一同打造全國首座市民經營的農業太陽能電廠。

        詩婷也建議,地方政府可以再透過完整、細緻的潛力盤點與意願調查建立溝通的第一步;透過跨領域的資源媒合,結合在地發展與產業發展形成更有力的趨勢;強化跨局處的行政協調,減少民眾在申辦相關流程遇到規則不一的狀況並減少行政作業的流程;促進地方政府、民眾的對話,增加互相學習與社區培力的機制;最後,將地方能能源韌性以及能源自主策略,納入縣市發展構思中,強化在地能源自主性與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策略,實現地方的淨零碳排。

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陳詩婷研究員

想像不一樣的未來,討論共同發展目標

        上午場的最後,由何科長、詩婷、以及雲林縣政府建設處工商行政科林明弘科員共同參與與談。首先由雲林縣政府分享如何推動農村公民電廠,林科員分享其輔導雲林虎尾的社區申請公民電廠補助的經驗,縣府曾前往社區盤點潛在案場,以及協助社區撰寫申請計畫書,並在今年的5月分獲得第一階段的補助,但雖然縣府能夠協助計畫書的撰寫,但在地居民的溝通仍仰賴在地領頭人擔任重要的溝通工作。

        台北市政府何科長則表示,台北市的再生能源電廠,地面型的案場只有兩座,其餘多數為市民主動建置,,所以在台北市其實支持的市民多,目前遇到比較無解的是屬於「風水」問題,。所以市民的積極度對台北市的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最後詩婷也補充到,大型屋頂的開發案廠商都是搶著做,工廠、廠房等等都是熱門地點,但那些可裝設量比較低的小屋頂,應該透過補助及引導,讓小屋頂作為公民電廠的基地。

圖:上午綜合座談與討論


        下半場由社區第一線的推動者分享經驗,包括嘉義大林公民電廠合作社的江志弘監事主席、雲林古坑心靈生態村的謝侑均總幹事以及文化大學的陳穎峰老師,分享在社區與大學推動公民電廠的經歷與困難之處。

農村的綠能合作社

        有限責任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 江志弘監事主席,首先介紹到大林合作社的發展史,合作社的從2019年開始成立,目前有有54位居民加入,一人認股10萬元,希望能透過社區自己的太陽能發電設備,環保發電,也為社區居民增加綠能產業收入,永續發展。目前共有共完成168.14Kw的電廠正併聯發電。江主席表示,公民電廠的發電實績就是最好的推廣手段,每次有人對於光電有疑慮的時候,我都會邀請他們來參觀我們的電廠,怕電磁波、輻射的我就拿出測量儀器告訴他們光電板並不比智慧型手機可怕;怕太陽能板發燙燒起來的我就請他伸手摸摸頭上的板子,最後拿出我們電廠的電費單讓他看看實際的收益告訴他這一切都是可行的。江主席也說到:雖然我們的電廠目前請不起人來專職管理,一切都要自己動手做,但我相信公民發電總有一天可以變成台灣的主流。

圖:嘉義大林明華社區 江志弘監事主席

從反光電到公民電廠

        如果有在關注光電議題的朋友們相信對於麻園社區的案例,並不陌生。2020年台糖釋出25公頃的農地將改做為光電預定用地,但是當地的居民早已對於自己的生活有其他的規劃。古坑鄉的發展願景是發展成身心靈可以地到休憩的場所。透過有機種植與生態共存的生活模式打造在地的「心靈生態村」,一座25公頃的地面型光電就如同黑洞一般撕裂了原有的美好光景。這樣的規劃除了嚴重影響地景外,更是破壞了當地居民與生態共好的農業構思,2050年的淨零目標固然重要,但是在地的發展更何嘗不是。

        光電進村就真的完全不行嗎?其實也不是,謝侑均總幹事表示:「心靈生態村」的一項任務是重建放伴,社區互助、共好大家庭,培力每位居民參與社區問題討論。這與公民電廠的營運模式不謀而合。謝總幹事與村長決議推動「麻園社區綠能行動計畫」,已發起公民為目標。優先發展屋頂型光電,以社區發展些及村長辦公處及幹部公同號召打造社區公民電廠,實踐生態永續家園。透過舉辦說明會向居民說明光電設備與村里結合的案例,持續帶入體驗課程、組織社團、跨社區宣講,加強居民對於綠能的認識。最後選定一處合適的村內新建物作為先行案場,讓居民理解工法與成果,再投入裝設。計畫的核心小組也持續的研究綠能合作社的可能性,以社區為型綠能電廠為目標,推動在地居名參與社區事務。謝總幹事也說:農村地區的人有時候比較保守,當初古坑會反對太陽能進駐,除了破壞原有的計劃以外,更多的是不理解太陽光電是什麼。現在我們正透過努力打破既有思維,創造屬於我們的理想社區。

圖:古坑心靈生態村總幹事 謝侑均總幹事

結合USR,大學也能推動公民電廠

        最後一位講者是,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的陳穎峰教授。大家都說「大學是社會的縮影」,穎峰老師在文化大學推動文化大學的USR計畫-「共創光明頂」,目的是從永續出發,探討地方創生、能源轉型、文史保護,訴求結合在地學術單位及文史工作室等團體,利用大專院校社會實踐計畫、NPO及NGO組織方式,結合研究、學習及實踐之永續轉型行動。文化大學的公民電廠由社區的能源合作社持有,共有200多位的社員工同持有(其中包含5位文化大學教師),並保留有部分公積金在社區推動能源教育。

        在疫情嚴重的111年,公民電廠的租金收入也被用來補助,經濟不利的境外留學生7天的防疫旅館費用。老師也建議各校可以利用這筆租金或售電收入來設立獎學金或是種子基金等,或是投入其他類型的大學社區經營。

圖:文化大學 行政管理學系 陳穎峰 副教授

討論的第一步,是公民電廠發展的一大步

下半場的座談, 3位講者與能源局的陳崇憲組長,一同討論如何公私協力推動公民電廠。江志弘主席分享到社區要推動公民電廠做困難的部分,就是推動第一個電廠,因為電廠的電費收入是最好的宣傳單,不只是電費,屋頂電廠也可以幫助到下方的住戶防西曬,所以大家就會「呷好逗相報」。江主席也表示,能源局的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並不好用」,光是要申請與核銷就會消耗掉很多的心力。

        謝總幹事也表示,雖然麻園社區有申請補助,但核銷問題也很困擾他,對於沒有和廠商或是大學合作等專業團隊的社區,可能會大幅降低申請意願。另外,在社區推動公民電廠的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假訊息,居民因為不了解,容易相信Line群組上部份錯誤的資訊。導致影響裝設意願。

        與會者問到穎峰老師:「大學推動公民電廠是否可以申請公民電廠(的補助?)」。老師表示:「共創光明頂」的公民電廠應該是可以申請,因為電廠的實際持有者不會是學校,而是與學校合作的能源合作社或是公民團體。如果大學要蓋學校自己的公民電廠,會從學校經營的經費中支出,也不需要特別申請專項經費去做推廣。而陳組長則回應,補助也開放大學申請,但補助的目的仍是希望協助有進入障礙的社區,因此希望大學能先以校方的資源為主,將補助的社會資源優先留給社區使用。

        另,陳組長表示,台灣在推動公民電廠的話,「心理因素」是最大的推動阻力。其他問題在台灣都可以很輕鬆的找到協助角色。將光電裝設分成4面向「空間」、「經費」、「技術」、「饋線」。以能源局的角度來說,上面的經費與技術都可以透過能源局或是廠商得到支援,但是社區的共識推廣是最為困難的,除了像是江理事主席所說的鄰里推廣以外,能源局也透過公民電廠的第一階段的60萬的補助,來讓大家去推廣社區參與。另有人問到:很多時候隔壁村的有興趣或是隔壁社區的想要一起參與,但獎勵辦法中的社區框架會讓他們被拒於門外。陳組長表示,如果可以增加在地的活化,甚至讓青年回流,那能源局一定大力支持。但是辦法中規範的社區比較嚴格,是因為要保障公民電廠的在地參與比例,椅面變成單純的投資標的。如果大家覺得太嚴格,能源局也歡迎大家一同來擬定新的方案。

圖:下午綜合座談與討論

結語

        相信透過這次的論壇,讓社區、大學、NGO、能源局都能更深入地共同討論公民電廠的願景、及實踐的路徑。為了延續更深入的討論公民電廠在教育、社區創生、農漁村發展的結合,基金會也於12/27舉辦「讓公民電廠融入淨零」論壇 ,讓公民電廠可融入淨零生活的各層面中。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