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實農:屬於台灣人的食與農》在台港生讀後感

您在這裡

作者
實習生|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及社會創業系三年級 林文龍

看完這本書後,在腦海中出現了"香港的有機農業的命運可以像台灣一樣嗎?"首先,我們要了解香港現時的農業發展,農業曾是香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直到七十年代仍是香港主要糧食來源,能夠自給自足,也養活過不少家庭。時至今日,香港本地農業愈趨凋零。

目前香港的農地總共有大約4500公頃,比耕地使用最高峰減少了一萬多公頃。加上香港農地的棄耕率現高達 76%,活躍的耕地大概只有700公頃 (110年臺灣農耕地積78.7萬頃,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73.5萬公頃,作物種植面積中稻米為22.4萬公頃,雜糧7.4萬公頃,特用作物3.0萬公頃,果樹18.0萬公頃,蔬菜14.2萬公頃,花卉1.4萬公頃,牧草1.3萬公頃)。香港農業的自給率逐年下降,自2014 年蔬菜的自給率降至 1.9%,稻穀的自給率接近為 0,平均每年本地食物生產總值為30億元,當中有機食物佔4.5億元,不到人均食物開支的2%。本港有機耕種的農地總面積為80公頃,平均每天只生產約5噸有機蔬菜,佔本港新鮮蔬菜的總供應量只有0.2%。現在,香港有約95%的農產品依賴於中國大陸,只靠本地的產量遠遠不能滿足香港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食農×實農》這本書提到"消費者才是關鍵",消費者才是推動生態有機農業的最終極力量,因為消費者需要全面地去採購,才能有機會把生態有機農業擴大。可是香港農業的生產者和生產量都偏少,而有機農耕種的數量更少。加上本地有機菜價格非常貴,根據資料,香港有機的白蘿蔔在市面上每斤賣25元(約100台幣),比中國大陸普通菜貴上六倍。而香港農場最大支出是人工和肥料,其次是土地租金。只有極少數香港人願意務農,因而聘請要大陸農工,此舉需向政府申請和花上一筆費用,而且農工的保險比一般勞工貴。在肥料方面,一噸花生麩要6500元(約26000台幣),混合肥也要4000多元(約16000台幣)。另一方面農場的租金幾年間上升了30%,大大增加經營成本。在這情況下,本地菜的產量根本追不上港人的需求,更不用談本地有機菜。

作者也提到銷售也是一個問題。本地有機蔬菜成本高,售價也高,加上供應和質素因氣候影響而不穩定,香港大型超市不會從本地有機農戶採購,本地有機菜大多靠小型健康食品店和農墟銷售,農戶所得的利潤不多。但當遇上失收或銷情不佳,農戶更會賠本。有機種植重視多樣性,可是香港農地面積小,故每一種農作物的產量不多,供應亦不穩定。導致市民大眾缺乏主要渠道去購買。

香港的消費者對本地菜信心不足,普通菜與有機菜外表幾乎一樣,葉面一樣可以有蟲洞,市民不易分辨。消費者對所售蔬菜是否真的有機,卻不得而知。因為目前香港的有機認證系統仍未成熟,有機食品並無法例定義,亦無相關法例規管,不像台灣有比較完善的有機農業驗證架構。

現時,香港本地農夫尚能在城市邊陲苟且偷生,但未來他們又能在何發展呢?當香港完全依賴中國或其他國家出口食物,港人將失去糧食自主權。其實在《食農×實農》中,有很多永續經營的例子和法規可以參考,希望可以讓香港作為改變的借鏡。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