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大件事】迎接一場綠食育革命吧!
您在這裡
在 2013-02-01 發表
歷史脈絡
探究主婦聯盟26年發展的漫漫歷史,試圖挖掘是什麼樣的時代脈絡形成這樣一個女性環保團體,我個人以為,可從三個面向討論。
首先是政治經濟的變化。自60年代以降,台灣在經濟上高度的工商業發展,致使農業逐漸衰落,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聲音、反省經濟政策的意識逐漸抬頭。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等外交挫敗,引起知識分子對台灣前途與民生困境的關心,而美麗島事件更激化反對運動力量的凝聚。
其次是,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隨之工業的大興土木,汙染事件層出不窮,80年代陸續發生幾起著名反公害運動,如反杜邦、反李長榮化工廠、反三晃農藥廠等,社會改革運動已悄然萌芽。
再來是,女權意識的覺醒。從呂秀蓮提出「新女性主義」到婦女新知雜誌社的成立,在當時的保守環境下,扮演著觀念及意識上的教育角色。大環境已然質變,主婦們不再侷限於守護私領域,一呼百應地走出家庭,加入關懷社會公領域的行列。
組織特質
一開始主婦聯盟即打破階級意識,倡導「合作思考、共同決策、分工執行」的概念。初期組織除了設對外發言人,沒有嚴謹的組織架構,只有議題導向。當時,在辦公室的一面白板上列了十餘組議題,每3〜5個人一組,分頭蒐集資料(或拜訪專家)、研究方法、展開行動。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只是希望去權力中心化的運作模式,主張決策者同時也是執行者。
主婦聯盟另一個組織特質是,強調社會教育功能勝於擴張組織,成員在互信與共學之下分擔工作,避免制度僵化。舉例而言,成立迄今26年僅設立一個台中分會,並於設立後兩年內輔導成為獨立運作單位。
「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的實踐精神,則完全符合這個組織的特質。
關鍵啟動點
主婦聯盟最著名的一項「創舉」是於成立之初,上街頭抵制如麥當勞、溫蒂漢堡等西式速食,(註:1984年美國最大連鎖速食商麥當勞進駐台北),當時其餐點定價普遍高於一般人民用餐水平(註:當時一碗陽春麵約15元,但一份麥當勞套餐約65〜99元)。這次被視為主婦聯盟的首場戰役,代表著五大內涵:第一、價格爭議。承上述,不合理的價格定位,等於拉大貧富差距,深化社會之不公義。第二、營養不均。西式速食高脂、低纖的營養分配,讓學童飲食失衡。第三、包裝不環保。當時所有產品包裝皆採用保麗龍材質,有違環保概念。第四、在地草根組織對抗跨國資本家。此為未來探討反全球化議題時提供了論述基礎。第五、本土消費者運動走上街頭。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一個組織為爭取消費者權益而採取街頭動員,包括當時有消費者護法之稱的消基會。
我個人認為這次運動內涵,恰如其分點出,組織未來的運動發展的方向與思維。
另外一個關鍵啟動點,應是推動「共同購買」。1991年主婦聯盟設置消費品質委員會,思索到在推動環保、綠色消費時,要促使生產者願意生產健康、安全又環保的東西,必須要先有具意識的消費者,且這些消費者必須凝聚起來形成一股力量以表達意志,因此即有結合消費者「共同購買」之構想。透過「共同購買」,讓消費者與農友成為合作伙伴,用消費的力量來改變生產方式。

固然「合作社」是一個完全獨立於基金會之外的NPO事業體,但其原生母體始自基金會卻是不爭的事實。由共同購買到生活消費合作社,此舉為台灣合作經濟開創出一條康莊大道。
身邊小事化為全民大事
如同居家主婦的生活思維,她們或許不會擘劃家庭長遠發展藍圖,但卻要有應付每日的食衣住行、柴米油鹽或突發的老少病急的能力。
主婦聯盟這些年確實做了不少事,而這樣多元議題開發模式看似雜亂,卻有其章法,也能夠歸納出一個主體性。有一位資深會友曾戲稱主婦聯盟最厲害的本領是「無事化有事,小事化大事」。的確,從刻板認知的傳統母職框架中出走,跨入公共領域的自我覺醒是從無到有;將一般認為的「垃圾」小事、「吃飯」小事催化成公共政策及公民教育的生命大事。
迎來三十而立的願景
新的一年來臨,在預備成立第二個分會,串連北中南女性一起致力環保,勾勒創會第三個十年之際,主婦聯盟以過去數十年的社運經驗,將之統整一個運動大方向,那就是「綠食育」。
關於綠食育,我們初步定義為「以教育目的和方法,達到環保、永續、正義意涵為主軸的飲食實踐」。內容應為囊括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的整合教育概念。其以促進滿足個人營養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飲食觀念及實踐為起點,立基於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觀照,提倡土地永續和社會正義的農林漁牧施作方式,延續並發展在地的、社區、富有歷史傳統的意涵的及多元的飲食文化特色。

子曰:「三十而立」,面對第三個十年,主婦聯盟許下心願:來一場綠食育革命吧!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