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下的失守:台灣、香港高溫調適政策還跟得上氣候變遷嗎?

您在這裡

作者
香港理工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 社會政策及社會創業 麥榮謙

引言

倉鼠不像人類一樣擁有汗腺,散熱能力差,所以每當夏天,倉鼠多半會攤在窩裏,就像扁掉的麻糬,增加接觸地板的面積,幫助散熱。

但是如今的天氣,就算人類的身體能夠透過汗腺、血管、毛髮等器官散熱,炎熱的氣溫依然讓人覺得感到不適。這種情況在特定人群,例如老人、無家者、農夫、外送員、清潔人員等等。老人對環境的感受能力較差,不能即時發現自己體溫上升,出現中暑的症狀;使用的藥物影響了身體的散熱能力,身體無法自行調溫,影響排汗或血液流動;自身疾病受高溫影響加重,在高溫時為了排汗散熱,血液流動的加快令心臟無法負荷。今年六月,新北市淡水區有一位76歲老農工作時,因中暑倒在田裡不治。外送員、建築工人等戶外工作者,也因需長期暴露在高溫環境下,若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和降溫,容易出現中暑或熱衰竭。在香港,一位43歲工人在5月21日工作期間中暑,昏迷送院後證實不治。

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特聘教授林子平曾表示:「每一年的夏天,都將是你餘生最熱的夏天。」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年度報告,2024年是第一次全年升溫超過攝氏1.5度的一年。雖然目前只有一年的紀錄,但也為超過巴黎協定拉響了警報。台灣的長期氣溫亦有暖化的趨勢,在1991至2020年間,台灣13個平地氣象站的平均氣溫有每10年上升攝氏0.29度。至於香港,在1995至2024年間,年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為每10年攝氏0.37度。未來,氣溫持續上升的趨勢無可避免,在高溫天氣將會越發增加的趨勢下,各方政府都紛紛正視及加以應對。因應全球氣候暖化下帶來長期高溫,本文針對台灣與香港在高熱天氣上的調適對策作出建議,並引述不同國家對於高溫天氣或特定人群的對策,以作參考。

目前台灣與香港應對高溫天氣的政策

台灣:

        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4年制定《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並於2018年2月依中央氣象局調整所訂立高溫預警行動方案分級標準。

  • 第1級為黃色警戒(預警期):天氣預報預測當日最高溫達攝氏36度以上;
  • 第2級為橘色警戒(警戒期):預測當日最高溫達38度以上,或包括當日預測最高溫達36度以上,並已持續3日以上;
  • 第3級為紅色警戒(應變期):包括當日預測最高溫達38度以上,並已持續3日以上。

        當警戒啟動後,地方政府將結合民間團體、志工、社工等人員,加強對遊民和獨居老人的關懷服務,例如提供消暑物資以及臨時避暑收容所,避免熱浪對身體造成不適。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並沒有針對高溫制定相對的政策,直到2024年7月31日,環境部、衛生福利部及勞動部共同舉辦「氣候變遷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開始對高溫相關的議題研討。7今年6月3日,環境部邀請政府機關以及不同組織成立「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正視日漸炎熱的氣候。

香港:

        當預計出現酷熱天氣時,香港天文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而高溫天氣持續或達到極端程度時,將會發出特別天氣提示。在酷熱天氣警告生效期間,夜間臨時避暑中心會在晚上10時半至早上8時半開放予有需要人士。

  • 酷熱天氣警告:預計氣溫普遍達到攝氏33度;
  • “高溫天氣持續”提示:出現持續數天的高溫天氣,並額外推送通知;
  • “極端酷熱”提示:氣溫普遍達到35度,並額外推送通知。

各國對高熱的調適方案

        極端高溫在世界各國都有造成傷亡,不但威脅人類健康,亦嚴重影響經濟活動和城市運作。在歐美國家,接連出現多宗戶外工作者中暑死亡的案例,而英國亦有研究顯示過去幾年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增加,甚至在2022年的倫敦熱浪期間,出現了鐵軌彎曲、機場跑道融化導致交通癱瘓的亂象。

針對特定社群的措施

長者/老人:

        在澳洲西部,由於長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高溫相關疾病,有部分城市會在夏天向長者和退休人士發放冷氣費補助,為他們提供電費津貼,作為即時紓解措施。以昆士蘭為例,每戶長者都能從州政府獲得372澳元的補貼。

        日本作為全球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在2023年,65歲以上的人口佔全國人口的29.1%。日本關東學院大學與NextDrive聯齊科技合作推出智能電錶,用以觀測部分地區中高齡長者的用電頻率,及早給予探訪和支援。透過觀測冷暖系統是否長時間未開啟或關閉,對比平常的生活習慣,提早察覺潛在的危險。

無家者:

        在多倫多,法例規定房東有責任維修、更換損壞的冷氣設備,以及提供酷熱紓解措施。此外,市政府已要求在公寓大樓和集合住宅安裝消暑室,在炎熱天氣提供涼爽空間。針對無家者,市政府也有提供庇護和支援服務,以確保庇護所、臨時收容所、休息點等地方能夠有效提供予無家者散熱機會。

        澳洲的一群研究人員在2024年的夏天合作建立了澳洲第一個移動避暑中心,避暑中心會設在靠近無家者聚集的城市公園。他們不只提供冷水來飲用和噴在皮膚上,還會使用大型風扇增加氣流散熱,讓無家者在不用負擔冷氣費用的情況下降溫。

圖: 澳洲的移動避暑中心 (Source: Reuters)

給台灣與香港高熱調適方案的建議

        在台灣和香港,老人與外送員都是應該重視的群體。台灣和香港的長者比例分別佔19.18%,以及19.58%。若不提前預防和宣導,一旦出現持續高溫,很可能出現大規模中暑的情況,對醫療量能造成負擔。外送員作為自僱人士,無法獲得大部分的勞工福利和保障,例如工傷保險、醫療費用、收入損失等等,而且因為工作的緣故,只能長時間處於戶外,增加受到熱傷害的風險。

建議作法

一、長者

  1. 參考日本,與學校、私營企業合作,觀測長者的生活習慣,例如用電、外出習慣等等
  2. 加強宣傳高溫的應對方法,令老人對此有更深刻的認知

二、外送員

  1. 參考澳洲研究人員的方法,在各區建立臨時避暑中心,幫助外送員消暑降溫
  2. 參考台灣颱風假做法,在高溫天氣時禁止外送,違者加以處罰,並規定平台停止外送服務

        環境部即將舉辦的「2025年總統盃黑客松」主題為高齡銀髮族群的高熱調適,透過此比賽,整合人口統計、地方老人比例、獨居老人名單等資料,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針對銀髮族群進行關懷,降低弱勢獨居老人熱傷害及死亡風險。「黑客松」係台灣自2018年開始舉辦的跨界、公私協力共創的平台,運用政府開放資料和科技創新,解決社會問題,每年前5名的卓越團隊的提案有機會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由於台灣的調適政策係由中央政府主導,地方政府配合,然實際執行上,出現了出現了所謂「調適落差」的情況。調適落差係因地方政府的資訊管道雖由中央政府提供,然因數據並不是基於地方尺度作分析,因此對地方政府來說,難以使用相關數據,也造成界定受高溫影響的脆弱族群時,易有疏漏,例如戶外勞工、農民等長期暴露在戶外的人士。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時間了解調適以及辨識脆弱族群,也需要收集在地的調研數據,才能在調適方案上有更多因地制宜的政策。

香港寸土尺金,高樓大廈密集,人們無法負擔高昂的租金,從而延伸出各種不適切居所,包括分間樓宇單位、籠屋、鐵皮屋等等。這些居所的空間狹小,通風不良,甚至沒有冷氣。租戶為了節省電費,也可能會選擇不開冷氣。香港政府可以考慮提供冷氣費補助,鼓勵租戶開冷氣降溫(澳洲),或者在日間開放公營機構作為公共降溫空間,為有需要人士提供避暑的地方。


參考資料:

  1. 曾伯愷。《淡水熱死人!7旬老農疑中暑倒田裡不治 成新北今年首例》。知新聞。2025年6月16日。
  2. Yahoo新聞。《威院地盤男工疑中暑亡 家屬指送院時已屍僵 工權會促徹查 勞工處:地盤有防中暑措施》。Yahoo新聞。2025年5月22日。
  3. 李佩珊。《2024全球增溫突破1.5℃大關 凸顯氣候變遷衝擊全世界》。中央社。2025年1月10日。
  4. 中央氣象署。《64. 聽說,臺灣增溫程度比全球暖化趨勢快?》。氣候百問。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5. 香港天文台。《香港氣候變化 - 溫度》。香港天文台。2025年1月8日。
  6. 衛生福利部。《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衝擊政策白皮書》。衛生福利部。2018年5月。
  7. 氣候變遷署。《環境部、衛福部、勞動部合辦高溫調適對策研討會》。環境部。2024年7月31日。
  8. 氣候變遷署。《「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成立 啟動抗熱調適行動》。環境部。2025年6月3日。
  9. 莊思寧、羅曉輝。《提防極端酷熱天氣影響健康》。香港天文台。2023年12月。
  10. 何晨瑋。《飆破40度!英國發布高溫警戒,鐵路、航空交通大亂》。ESG遠見。2022年7月21日。
  11. 楊新雲。《邁爾斯政府電費補助新規一週後生效 昆州居民被促注冊申請》。大紀元。2024年6月26日。
  12. 陳詩童。《日本65歲以上長者人數創新高 在職高齡者達914萬人》。公視新聞網。2024年9月16日。
  13. NextDrive聯齊科技。《NextDrive與關東學院大學合作開發 透過智能電表觀測獨居老人生活的機器學習應用》。nextDrive聯齊科技。2021年10月7日。
  14. 王柳瑧、謝巧柔。《加拿大-多倫多整體規劃散熱策略》。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15. Lam Hiu Ching。《炎熱天氣露宿者無處可逃 澳洲首流動避暑中心成立》。SBS Australia。2024年3月6日。
  16. 內政部。《人口數三段年齡組》。中華民國內政部。
  17. 政府統計處。《2021年人口普查 - 主題性報告 : 長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23年2月。
  18. Reckien, D., Buzasi, A., Olazabal, M. et al. Explaining the adaptation gap through consistency in adaptation planning. Nat. Clim. Chang. 15, 614–618 (2025). 
  19. 2024總統盃黑客松。介紹。2024總統盃黑客松。2024年。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