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推廣講座+輕食料理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專員陳翠華

農業餵養了全世界,近二十多年來,全球各地農民仍辛苦下田,然而播下的種子中卻有一成多是基因改造種子,基因改造技術是農作物新品種育成方法之一。這些販賣基改種子的農藥/基改公司,透過公關公司宣傳基改種子的好處,包括高產量解除飢餓、省農藥對環境有益、學術界有共識認為安全、可增加食品的營養價值等。然而,對其健康、環境風險卻三緘其口。

近半世紀以來我們的食物逐漸被大公司控制,我們希望藉由推廣講座向大眾說明基因改造食物在台灣及全球的概況,以及生活上該如何面對及選擇,讓消費者在接受大公司說法的同時,也能瞭解有不同立場的反省之聲。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透過選擇食物挽回我們的自主權,遏止跨國大公司影響力的過度擴張。所以,我們需要關心基改議題。

2020年10月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合力編撰「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手冊一本,主張「農民不種、人民不吃、企業不賣」的「三不」策略。2024年因應基改資訊的變動,於是將手冊進行改版,並將「基改」再細分為「基因轉殖和基因編輯」兩類,同時更新目前核准進口及未來可能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現狀,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在非基改飼料實踐路持續推動,「基編基改生物體」說明增修更加詳盡,更新各國種植生產管理情形和上市後標示狀況等。

因應資訊變動、手冊更新,基金會積極於2024下半年起安排7場對不同群體(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農友生產者、合作社理、監事、職員及社員、大安、三鶯及永和社區大學學員、北投雲集食農教育勞動合作社社員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志工、職員)的推廣講座,以使生產者和消費者掌握最新資訊,為自己食的安全把關。

這次邀請臺大農藝學農學博士郭華仁、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監事黃淑德及大享食育協會陳儒瑋,就他們不同面向的觀察向參與的民眾做分享,宣講同時搭配日常相關非基改輕食料理,讓參加者更有感覺。這次安排水果大福、米蛋糕、日式玉子燒和毛豆豆腐等,食材主要來自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有純濃臺灣黃豆乳、吃非基改飼料的善糧雞蛋、本土毛豆及相關在地食材。7場講座共吸引超過300人實體、線上的參與。2025年推廣講座則將持續辦理並擴大至中、南部,邀請更多民眾一起來關心「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

以下是參加者的分享心得

曉菁分享: 上課之前以為只有黃豆有基改/非基改之分,終於了解基因改造是什麼東西如何產生為什麼要生產。現在基改的東西充斥週遭生活環境,課堂上有人說那要怎麼吃好像都不能吃,心裡就想加入合作社就好啦!合作社幫你把關~~哈哈!資訊很多讓人不知如何選擇好像每種東西都要認真去細看了解可是腦袋就容納不下這麼多的資訊只能一次吸收一點,需要慢慢累積才能把講師說的資訊變成自己的養分。

丹華分享: 講師講的很有條理,對照「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手冊資料的頁數,就像上課一樣,有系統,很清楚

淑慧分享: 我很高興來參加講座,以前以為基改就是基因改造,就好像農作物改良品種沒有什麼大不了啊!聽完講座分享才知道原來基改是指增加作物的抗藥性,方便農友下藥除草,這真的很糟糕。因為我們會吃下更多的農藥,危害我們的健康。

昌宏分享: 參加講座,聽到關於基改食物的作用和對環境的潛在威脅,還有台灣相關法規,了解來龍去脈後,就不會擔心它的威脅

鳴鑾分享:1,品種改良與基改的不同:品種改良是優化品種,取優良的基因再配對以改良品種,基改則是以外來的基因去改變物種。2,以前談基改,都會談到老鼠的實驗,所呈現的照片讓人不舒服,且老鼠的生命週期較人類為短,人們或許感受不到威脅,但他對土地的影響卻是我們必須現實面對的,且已經是正在發生中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