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為確保食安與守護農林漁業,市民參與的檢測、偵測與資訊公開至為重要

您在這裡

作者
文圖:福島手冊發行委員會
[轉載] 為確保食安與守護農林漁業,市民參與的檢測、偵測與資訊公開至為重要
 
■ 土壤與農作物的汚染
  核電事故後,放射性物質飛散,福島縣的農業大受打撃。事故當時栽種的早春蔬菜被檢測出高濃度的輻射,因此被禁止出貨;許多曾被下令強制疏散撤離的地區之一級產業呈現崩盤。輻射污染擴散到撤離區以外,不管是農地汚染與農產品安全問題,對福島的農民而言都是很大的衝擊與考驗。
  為因應福島核災的影響,日本政府暫定食品的放射性物質的基準值為,每公斤500 貝克(2011 年3 月17 日),並對於超標射品實施限制出貨。在那之前,關於進口食品的管制只有車諾比事故後訂定的每公斤370 貝克而已。但福島核災後產生了很多新問題與複雜狀況,比如同樣是每公斤400 貝克,若是國產品則即可流通,但若是進口品則將被禁賣。有鑑於此種狀況,政府於2012年4 月1 日設定了新基準(如下表),日本國內的所有食品能否出貨都以此為依據。至於進口食品的管制基準,則仍維持之前的每公斤370 貝克。
 
■ 農民與民眾著手檢測並致力於資訊公開
  事故發生後不久,有很多已採收的蔬菜被檢測出含放射性物質。行政機關雖對農產品進行抽樣調查,但樣本數少,且檢體來源不明;這使得農民無從判斷自己耕地的作物能否食用。政府或行政機關不但始終未進行充分的調查,在沒有科學數據下還不斷地強調作物的安全性,試圖給予外界福島核災的影響不大之印象。很多人對政府或行政機關根本無法信賴。後來,在縣外、國外的民間團體、民間企業與大學的支援之下,市民與農民開始學習相關知識,並且著手進行檢測。他們都很想知道福島縣内的農產品是否安全。
  除了農作物,農民也開始偵測農地的放射線量。他們認為仔細地檢測農地,可掌握污染的分布傾向,且能得到防止農地的輻射污染轉移到農作物的線索。結果許多品項都大幅低於政府訂定的標準;提升了農民的士氣,也守住了社區。
  即便農民絞盡腦汁也獲得些許成果,但擔心輻射汚染的消費者或流通業者,仍不太願意購買福島的農產品。即便農產品檢測結果遠低於政府設定的標準,仍無法消去消費者的疑慮,這就是所謂的「謠言之害」(原文:風評受害)。為了克服這個難關,農民與地方政府及大學攜手合作共同因應。和消費合作社、農會共同進行檢測福島縣農地的福島大學,針對恢復消費者的信賴、解決「謠言之害」,提出以下幾點建言:
①公開農地的放射性物質分布圖;
②建立各地區、各品項的放射性物質移轉係數資料庫,並提出抑制作物吸收輻射的相關對策;
③擴大生產者階段的檢測;
④擴大流通與消費地的檢測並公開檢測結果。
  政府對於農地的除污方法和一般市街區域一樣,都採用刨除表土數公分的方式。然而,對農民來說,耕地土壤是長年累積而成的重要產物,他們無法接受這種處理方式。福島縣在核電事故發生約1 個月後,提出了一份內容為「放射銫若與土壤混合則有大半將被土壤吸附,如此一來就不會被作物吸收。……儘可能施以堆肥等方式進行」之「耕作相關考量」報告書。這種藉由翻擾土壤來稀釋放射性物質、抑制放射線物質轉移的「方法」,乃是有機農業者或研究者研究輻射移轉問題的起點,至今仍受到肯定。
  務農者的受曝問題與防止農作物汚染同等重要。在污染農地長時間工作而導致的受曝,尤其令年輕世代的農民不安。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官方的支援下,建立長期且持續性的健康管理體系。
 
■ 對於酪農、畜産的巨大傷害
  事故發生後一週,飯館村的生乳被檢測出放射性物質而被禁止出貨。每天擠出的牛乳只能廢棄不用的情形持續一陣子後,乳牛被轉賣到其他地區,撤離區域的酪農被迫走向停業。畜産農家也面臨同様的狀況,撤離區域周邊的汚染情形雖然嚴重,但因為未被劃入疏散撤離區,所以得不到官方的補償或補助,悲慘的狀況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牛乳與乳製品在原料階段,亦即生乳階段,就進行了放射線量的檢測。
  福島縣以及其北邊的岩手縣各有部分地區的酪農業者,自我管束牧草使用,他們避免以牧草當粗飼料或暫時停止放牧。業者以進口飼料代替牧草,雖然對經營造成很大的負擔,但仍致力於確保生乳的安全。
  牛、豬飼料的檢測標準與酪農業相同;至於牛肉,曾被限制出貨的岩手、宮城、福島、栃木縣,則針對所有畜養戶的所有牛隻進行檢查。而豬或雞等其他食用肉以及雞蛋,則由各地方政府實施抽樣檢查。
  豬、雞與牛不同,不需要餵食牧草,且多以進口穀物當飼料,所以遭遇的困難較少。但放養方式的小規模養雞戶,其飼料多以米糠等穀類調配,所以雞蛋的安全問題讓人憂心。但經檢測後,實際上驗出放射性物質的案例並不多。
 
■ 被消費者嚴格檢視的水產業
  從事故發生後不久至今,含有放射性物質的污染水仍持續流洩至海洋。所以,消費者對於水產物的檢視也相當嚴厲。對此,福島縣的近海漁業及拖網漁業在事故發生後,實施了作業的自主管束。在這樣的背景下,福島縣依據超過1 萬件的抽樣檢查結果,公布了確認為安全的魚種。福島縣實驗性實施了限定只能捕捉安全魚種的小規模作業及販售。他們希望透過這個實驗來為全面恢復漁業作準備,所以先對福島漁獲在出貨地點的市場評價進行瞭解。
  2014 年9 月30 日的時間點,共有52 類魚種被確認為安全魚種,捕獲這些魚種後,福島縣漁會還會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檢測,其結果也全部公開。若超過50 貝克,則該魚種將被剔除在捕獲範圍之外。另一方面考慮到污染水排放到海洋的問題,縣政府也加強海水輻射含量的檢測。事實上,作業漁場內要不未檢測出放射銫、氚等;要不就只驗出很低的數值。不過,因為檢測的核種項目過少,民眾仍感到不安。
  淡水魚因具有容易囤積放射銫且不易排出的生理特性,所以不光是福島縣内,在東日本至今仍有被檢測出放射銫超標的情形(養殖魚除外)。而地方的行政機關也呼籲溪釣者捕獲後放生,即使要帶回家也不要食用。
 
教訓5 必須建立「生産者、消費者參與」的檢測機制
 
  一旦發生疑似遭到放射線影響的事件,即便農漁業的生產者以嚴格的檢測來宣示安全,要恢復市場的信賴並非易事。政府或生產者雖透過各種努力希望破除「謠言之害」,但若不能讓消費者對於檢測標準、檢測體系與物流系統產生信任的話,是不可能贏回市場的信心的。
  福島的核電廠事故發生已歷時4 年,但至今狀況還未獲得控制,民眾依舊對於核燃料或汚水感到不安,而且這種不安並不侷限於福島。在這樣的情況下,短期內要讓消費者對核電廠周邊的農漁牧初級產品恢復信心,確實是一大難事。
  再者,撤離人數的增加以及地方社會的不穩定所導致的勞動力不足也越來越嚴重,在地的產業瀕臨全面崩盤的危機;這些都不是一時性的補助金或補償金可解決或彌補的。
  第一級產業因放射線的問題而大受打擊。而就算檢測出的數値很微量,但若不能建立可讓民眾信賴的檢測體系,將無法徹底解決第一級產業的困境。
  有鑑於此,平時我們就必須要求有關單位針對初級產品、食品、飲用水訂定放射線基準。甚且,光是要求嚴格的基準是不够的,因為遇到緊急狀況時,很有可能被大幅放寬甚至解除管制,更不用說漏檢、竄改產地或數據等問題。所以,尋求獨立專家的協助,建立確實而全面的監督機制有相當的必要性。  
  除了平時即備妥檢測或偵側輻射的儀器之外,農漁民及消費者應親自建立農會、漁會、消費者合作社等社區規模的檢測體系。而資訊公開是檢測結果能否得到信賴的關鍵,為此民眾也需要在平時就接受相關訓練,以提高判讀檢測或偵測結果的能力。

 

資料來源:https://fukushimalessons.jp/assets/content/doc/Fukushima10Lessons_CHN.pdf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