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食育小學堂】課程活動報導:減塑一起來─一次性用品減量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全家食育小學堂】課程活動報導:減塑一起來─一次性用品減量

「全家食育小學堂減塑一起來!」

在第二週的全家食育小學堂,講師同樣以綠繪本作為活動的開場,不同於上週的綠食育,第二週活動希望透過綠繪本《海邊的鳥醫生》的導讀與小遊戲,帶大家看見:究竟有多少的一次性用品隱身在我們的生活中,對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我們又應該如何付諸行動「酷」愛地球? 

「我們可以分辨哪些是塑膠,動物們卻看不出來」

活動的一開始,講師拿出了綠繪本《海邊的鳥醫生》,在繪本中,一棵高高的樹上住著一名厲害的鳥醫生,但是最近有越來越多來看病的鳥兒,第一位病患麻雀小弟因為吃了毛毛蟲而肚子痛,往肚子照x光,才發現「毛毛蟲」全都是色彩斑斕的吸管;第二位海鷗寶寶因為吃了漂亮果子而奄奄一息,鳥醫生將果子夾出後,原來漂亮果子都是鮮豔的寶特瓶蓋……。

我們可以從繪本中看見,前來看病的鳥兒們吃下的吸管、瓶蓋、牙刷…等,都是被人類丟棄的一次性用品與垃圾。身為製造者的我們能夠分辨哪些是食物,哪些是不可食用的垃圾,於是將不再需要的東西丟進大自然裡,但是環境中的動物卻會因為無法分辨而吃下不可分解的東西,進一步導致牠們的危害。

不僅是繪本中的鳥兒,海洋生物亦是這些一次性用品與垃圾的受害者。海龜誤食相似水母的塑膠袋、被吸管誤插鼻孔甚至遭廢棄漁網纏繞;大型魚類與海洋生物誤食塑膠雨衣與塑膠袋而導致營養不良;海獅因為塑膠袋而受困,這些人類製造的海洋汙染都使生物們正陷入瀕危的狀態。

「身為製造者的我們,同時也是受害者」

在2020臺灣ICC淨灘行動的海洋廢棄物統計中,寶特瓶、塑膠瓶蓋與菸蒂的數量位居前三名,前十名的海洋廢棄物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被人類隨手丟棄的一次性塑膠用品;在國際淨灘垃圾排行中,塑膠飲料罐也位居第二名。當人們貪圖方便之際,同時卻也製造了無數的海洋汙染。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塑膠製品只會因為陽光的照射而分裂成為細小碎片,卻無法被生物分解吸收。當環境中的生物們吃下了細小的塑膠微粒後,並不會將其分解吸收,而是繼續殘存於生物的體內,再經過食物鏈的過程,最終回到人類的的餐盤中。人類製造海洋汙染,卻也成為了「塑」害者。

「減少海洋垃圾,我們可以怎麼做?」

從許多的研究數據與證明中,我們可以看見廢棄的一次性用品與塑膠垃圾對自然環境與生物所造成的影響。其實只要一個小行動,就可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例如:使用環保餐具代替一次性餐盒、買東西時準備環保袋、口渴時使用環保杯,這三項行動都能有效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講師也分享自身的經驗,即使是使用寶特瓶,也能在有衛生保障的前提下重複使用,同樣能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數量。

在減少一次性用品的同時,隨手撿垃圾、做好垃圾分類到淨灘淨溪,減少人類所造成的汙染,就能夠還給海洋乾淨的原樣,有乾淨的海洋才有健康的未來,從每個人的小行動做起,我們一起減塑愛地球。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