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第二版)
您在這裡
售價
0元/本
為什麼我們需要關心基改?
農業餵養了全世界,近二十多年來,各地農民仍然辛苦下田,然而農家播下的種子卻有一成多與過去迥然不同,那就是基因改造種子。
基因改造技術是農作物新品種育成方法之一。前科學時期,農民透過代代留種逐漸形成地方品系。近代遺傳學的出現讓植物育種有了理論基礎,專業育種家逐漸採用雜交、誘變的傳統育種技術,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推出新品種。遺傳工程技術發明後,農藥大公司使用基改技術,將傳統育種所得到的品種進一步處理,製造出基因改造種子。
農藥/基改公司透過公關公司宣傳基改種子的好處,包括高產量解除飢餓、省農藥對環境有益、學術界有共識認為安全、可增加食品的營養價值等。然而,對其健康、環境風險卻三緘其口;當學者論文指出其缺點時,還使出迫害的手段企圖滅火,更不用說拉攏學者、遊說政府官員來背書。
基改作物盛行,讓五家公司與若干跨國大穀商賺足了農藥、基改種子、與穀物外銷的錢,然而消費者比過去接觸更多可能具健康風險的物質,農家則要忍受高價種子與過度使用的農藥。南美洲、印度小農更是受到無妄之災,田間陸續出現吃基改作物不會死的害蟲,除草劑噴不死的雜草;此外,全球除草劑的用量也大幅增加。
近半世紀以來我們的食物逐漸被大公司控制,二十年來透過基因科技,這樣的控制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藉著這本手冊,我們希望能夠清楚說明基因改造食物在台灣及全球的概況,以及生活上該如何面對及選擇,讓消費者在接受大公司說法的同時,也能瞭解有不同立場的反省之聲。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透過選擇食物挽回我們的自主權,遏止跨國大公司影響力的過度擴張。所以,我們需要關心基改議題。
改版說明:
《我們與基改食品的距離》第二版,是以第一版為基礎下進行增訂,特別是也針對「基因編輯」進行更清楚的說明,並重申無論是基轉基改或是基編基改,都是必須加以標示與管理的。
以下為主要的修訂頁數與內容:
P.24 修訂了各國種植生產管理情形、上市後標示(非故意摻雜比例高於規範比例才需要標示含有基改成份) |
P.5 目前核准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 截至2024年3月底,包括玉米(87項)、黃豆(28項)、棉花(32項)、油菜(15項)與製糖用甜菜(1項)五大種類,共計163項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獲得進口許可 未來可能進口的基因改造食品原料 截至2024年5月底,共有16項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排隊叩關台灣,包含既有種類:玉米(5項)、油菜(4項)、甜菜(1項)、黃豆(1項)、棉花(1項);新增種類:馬鈴薯(3項)及木瓜(1項)。 |
P.16 (二)基編基改生物體 基因編輯進行前段的基因轉殖時,所用的構築體,除了也有抗抗生素基因外. |
P17 因此理論上SDN1與SDN2不會含有外源基因(不過可能剔除不乾淨),但 SDN3 則有。若干國家對於SDN1與SDN2放寬不加以審核以及標示,是忽略其風險,並且不尊重消費者知情權的。 |
本著作係採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4.0臺灣授權條款。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