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料理 「綠食育廚師」從小養成

您在這裡

作者
姜盈如/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志工

上學期,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和台中市黎明國小,在二年級每班進行四小時「綠食育試辦計畫」,用<阿平的菜單>、<班班愛漢堡>、<爺爺的有機麵包>和<好一個瓜啊!>四本綠繪本,加入演戲、演示的方式,教小朋友認識零食中常見的食品添加物和有機無毒健康概念;台中分會副主任張明純說,臺灣小朋友在亞洲地區的體力排行,相對落後於其他國家,相信綠食育若能列入正式課程,對未來的國力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課程告一段落後,張明純訪談六位班導師,了解課程對小朋友的影響,請老師分享他們觀察課程過後,小朋友飲食行為的改變。一位老師說,有一次班上小朋友帶零食到校時,同學們簇擁而上,看著零食背後包裝的成份標示說:「這個有色素你還吃喔?!」許多小朋友開始把午餐的青菜吃完,不像以前必須再三督促,還有老師以前會買零食、糖果當獎勵品,現在也都不買了。

小朋友從二年級升上三年級了,這學期台中分會和黎明國小舉辦了兩場「綠食育小廚師體驗營」,這麼長的名字被小朋友簡稱為煮飯!

兩場體驗營都約有30位小朋友參加,每組要準備三菜一湯+糙米飯+綠豆湯,第一梯次在10月5日舉辦,以三年級的小朋友為主,當時有位全程參與的媽媽,說孩子以前總是吵著要喝珍珠奶茶,後來卻不說了,才知道原來是上學期上了食品添加物的課。另一位有趣的小朋友說平常媽媽不讓他下廚,但阿嬤會,參加之後,他還詢問何時會再辦第二場,還說想要拉大提琴給大家聽!

10月12日舉行了第二梯次,以混齡居多,大多是沒有上過先前綠食育課程的學童,有些家長因為上學期孩子上課後的改變,所以帶其他兄弟姐妹也一起報名,其中有兩位媽媽也全程參與,過程中雖然難免擔心,但並沒有插手幫忙,也開心享用孩子做的料理。

在報到時,有位爸爸說他的孩子現在二年級,之前沒有上過這樣的課,有一天回家就拿著報名單說要參加,他說平常小朋友沒有下廚,但也不擔心(使用刀具),他說孩子平常喜歡看X當家(某卡通):「可能是他有興趣吧!他願意就好。」還有幾位家長則說:「想讓小朋友自己獨立一天,我們也偷個閒!」看來這是一兼二顧的好活動!

成為綠食育小廚師的第一步:認識食材

九點半報到後,小朋友在老師的帶動下分組歡呼,接著開始第一段活動「口味大不同」,每組都有兩把青江菜,各分成兩盤,一起討論煮熟前後的外觀和味道,並用紙筆紀錄,小朋友開始說:「這個比較淡、那個比較深(顏色)、有農藥的味道、有水溝味、香香的、那盤葉子上有洞………」,最後發現大多小朋友喜歡有機青江菜的味道。

小廚師上菜   沒有廚餘的午餐

由於小朋友幾乎都沒有拿刀具的經驗,因此進行料理小達人前,副主任張明純先在台上試範刀具的使用,帶小朋友一起分辨正確和不正確的使用方式。

由基金會採買有機無毒食材,利用學校廚房外的中庭,八位輔導員(基金會的執委和志工)帶來各種鍋碗刀具,在一旁引導小朋友做菜的順序和訣竅,有些混齡的組別甚至主動分工,默契絕佳!有一組幾乎都是男生,卻非常細心的把一大把的番薯葉剝絲得很完整,老師稱讚他們各個是阿霖師、阿靓師、阿睿師,而小朋友起爭執時,他們會用兒童間最傳統又簡單的方式─”猜拳”來決定!

綠食育的課程也包括食器安全,為避免塑膠碗溶出塑化劑,幾位帶塑膠碗的小朋友先排隊換不鏽鋼碗,接著大家一起朗誦謝飯詞,雖然料理中沒有肉,小朋友仍都開心地把自己做的菜吃光光,還有小女生吃了三碗飯!過程中除了幫忙清洗鍋碗瓢盆,有些小朋友甚至主動把垃圾分類,展現地球公民的精神。

在地食材融入綠食育課程

享受美食後,請楓樹社區的江鳳英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做蔴薏果凍,讓綠食育融入在地食材的認識,她準備了蔴薏粉、糖和水,一開始她應用教室裡的黑板、海報、布條等顏色,增加小朋友對「蔴薏綠」的印象,告訴小朋友說:「麻薏在春天播種,夏天採收,若一整天都是好天氣,蔴薏就會有翠綠的顏色,若突然下雨,趕著採收、曬乾,顏色就會比較深。」

小朋友一邊輪流攪拌讓泡沫消失,一邊聞著香味等待,老師也利用時間分享蔴薏種植的歷史,日治時期台中有許多農民種植稻米、小麥和其他雜糧運往日本,所以也種植大量的黃蔴,取其皮來製作繩子、布袋,尾端的嫩芽稱為「薏仔」(台語),合起來就稱為蔴薏,由於吃起來苦苦的,所以後來農民又加入地瓜,變成十分養生的甜湯料理;在南屯老街上,還有許多跟蔴薏有關的小吃,這種古早味也是「台中農村文化」的縮影。

從綠繪本到開心農場   鳥叫聲下種菜

做完蔴薏果凍後,接著張明純用<開心農場-怎樣吃得健康又環保>繪本,跟著內容用問答的方式和小朋友討論農藥化肥、友善生態、動物飼養、海洋漁業、在地生產、進口食物和基改的問題,故事裡有七個小矮人要辦月光派對,他們一起去買菜、買魚和肉,用沿路在農田、森林、飼養場所發現的問題,老師用闖關遊戲和有獎徵答的方式,詢問小朋友各種和飲食相關的問題。

擁有豐富的綠色飲食概念後,小朋友都帶著一支小鏟子,到校門口旁的菜園去種菜,菜園在一棵美麗的大榕樹旁,裡面有許多的作物:地瓜葉、草莓、A菜、大蒜、日本茄子、茶樹、金針花、蘆筍、韭菜、番茄、南瓜等,恰在菜園裡澆水的愛心媽媽說,這個菜園已經歷經好幾任的校長,大概10幾年了,開學時每個班級都可以來登記認養其中的一小塊地去種菜,愛心媽媽會來幫忙整地、照顧,先前她和另一位愛心媽媽在土壤裡加了粗糠和一些培養土,所以土質十分鬆軟。

菜苗是張明純在大里經營種苗場的朋友提供的,基金會的資深志工淑英是南投竹山的農家,她帶著小朋友把奶油白菜、蘿蔓、芥菜等菜苗移植到土裡,小朋友說因為菜園有人澆水,而且沒有農藥和化學肥料,所以土壤是鬆軟的,此時樹上的鳥鳴聲快要大過樹下40個人的聲音,有種鳥鳴田更幽的感覺。

小朋友在體驗營中,不僅自己做料理,也學到許多食物生產的知識,並且利用學校的空地自己種菜,之後品嘗農務工作後甜美的無毒綠豆湯和果凍;校長非常希望主婦聯盟能多舉辦這樣的活動,因大多數小朋友沒有使用火和刀具的經驗,張明純表示,現在太多父母太過保護孩子,其實只要我們信任孩子,他們都可以做的很好。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