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黃豆復興運動(下)

您在這裡

作者
林慧貞、汪文豪/上下游新聞市集記者

搶攻小包裝市場,考驗後續分級、篩選

「自己的黃豆自己種」不只是一句口號,根據農委會統計,去年台灣大豆種植面積862公頃,產量約1千8百多公噸,今年預計推廣到1千5百公頃,預估產量3千多公噸,然而,本土黃豆生產成本高出進口黃豆1倍,大型加工廠興趣缺缺,農民和官方都企圖搶攻家庭豆漿市場。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組長翁震炘表示,目前全台約有20萬台豆漿機,黃豆價格對注重養生的消費者不是問題, 「一台豆漿機1、2萬,消費者都下手了,一包黃豆多幾十元,他們還是會買。」況且20公克的黃豆,就能打出一大杯豆漿,平均每杯不到10元。台糖去年試種6公頃黃豆,一個禮拜就賣光光,小包裝黃豆的市場潛力很大。

本土黃豆少掉一個月的運輸船期,蛋白質也比基改黃豆來得高,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表示,國外的食用黃豆,必須認證為單一品種,數量其實也不多;目前我國多進口基改黃豆,拿來榨油,含油量較高,以乾基重來算,蛋白質約36%,本土黃豆則至少40%以上。

目前台灣每年約進口235萬噸黃豆,農委會預計用本土黃豆取代一成進口量,若以每公頃產量2噸計算,種植23萬公噸,面積約要11.5萬公頃,以每年倍增估算,大約10年才能達到目標,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然而,直接到消費者手上,「外貌」就變成決勝關鍵。

台南農民蘇建鈞也跟上這股復耕風潮,但除了自產自銷,他的黃豆有部分送進加工廠。蘇建鈞認為,小包裝直購可能是本土黃豆未來趨勢,但加工用的黃豆還可以有破碎粒和粉塵,若要直銷,農民勢必得在分級、篩選下一番功夫。目前自家的直銷比例僅佔3%,必須建立品牌才能留住顧客。台灣目前還缺乏採收機、篩選機等大型農機具,這是政府和農民必須正視的課題。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