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食物森林 找回食物主權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本文同步發表於主婦聯盟台中分會2015年10月號月報,文末附件處可下載本期月報PDF檔)

為什麼孩子學校午餐的白米,必須添加化學保鮮劑?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老師表示,當人們拋棄了食物的自主權,將餐桌上的一切全權委託給食品業者時,雖然省卻了「惱人的前處理以及麻煩的倒廚餘」,卻必須面對工業化的食品產製流程中,種種未必違法卻又讓人擔心的添加物。[1]

確實,當我們習於接受在忙碌,快速的都市生活下,通常以消費的方式輕易打發的飲食形態時,面對或許經過層層外包,食材來源和處理過程更為繁複的學校團饍,更缺乏參與、監督的能力與動力。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有可能逆風而行,在當代城市中開展一種「小而慢」、「小而簡單」的「共耕、共食」生活嗎?這座出現在美國西雅圖市區的必肯食物森林(Beacon food Forest),或許是可能的答案。


( 圖為本會2013年於臺中市黎明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情形 )

想像西雅圖,一個座落著微軟、星巴克和亞馬遜等跨國企業總部的超級大城市,竟在市中心傑佛遜公園旁的公有土地上,闢有一座充滿生機的食物森林。這片原本祇有光裸草坪的七英畝土地,在工作團隊、社區居民,以及西雅圖市政府的攜手努力下,如今已成為名聞遐邇的可食地景典範。

「食物森林」關懷的是人

必肯食物森林在設計上取法大自然,以栽植七個不同層次的植物類型擬仿森林的生態系統。在這座森林中,可食性植物顯然是最吸引人的亮點,不過,創建食物森林的核心關懷,卻不是農作物或所謂的「景觀綠美化」而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食物森林的核心是人。」西雅圖必肯食物森林計劃的兩位創辦人Jacqueline Cramer和Glenn Herlihy對此堅信不移。因此,在必肯食物森林的推動歷程當中,社區多元族裔和不分年齡層的參與、投入和改變,成為整個計劃中最觸動人心的部分。

在地參與驅動了整個計劃

本身就是地景規劃師的計劃發起人Jacqueline Cramer強調,最廣泛而且深入的社區參與,是整個計劃最大的動力來源。

從敲定計劃藍圖開始,她們就以社區工作坊為起點,鼓勵民眾在小組討論的白紙或巨幅海報紙上寫下或繪出自己的想法或各種創意構想,「社區居民十分期待能在這座食物森林中採收莓果,於是就將莓果種植的需求納入設計當中。」經由這種耐心而且細緻的過程,讓整個計劃從草圖階段就注滿了在地的需求、夢想和期待,如此一來,社區投入的動力自然也變得更為強大。

身土不二 降低食物里程

當孩子們能在自己家附近自在地接觸土地,當家裡吃的蔬菜,水果能少一些來自超市,飛越千萬里的食材時,甚至,當自己和孩子都能參與食物栽培的過程時,食物產銷的哩程變少了,中間環節可能發生的問題自然也就降到最低。如此一來,即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們,離所謂的「身土不二」目標,一種讓人與土地及糧食共同建立起連帶感的狀態,也就不再如此遙遠。

工作派對 一起勞作吧

為了號召大家共同耕耘這片食物森林,各種工作派對(working party)應運而生。在這裏,人們在一同勞動之外,還一起用餐,享受各種新鮮的食物!勞動過程當中,更有在地的樂團應邀即席演奏,振奮參與者的精神。參與勞作的志工則可以獲得森林中收成的果實,特別是林中蜜蜂生產的蜂蜜。

友善眾生 包括蜜蜂在內

在西雅圖市政府的支持下,整個計劃強調了對當地多元族裔文化的尊重與支持。除了各種重要說明圖示都以當地居民最常用的四種語言(包括中文)呈現之外,亞裔、非裔和拉丁裔居民對於食物森林活動的積極參與,體現出計劃中對於友善多元族裔理念的落實。

除此之外,友善各年齡社群的設計理念,也促進了社區的多元參與。像是部分免彎腰設計的高架花台,提供高齡志工更為友善的工作空間。此外適合兒童使用的小小農藝工具、兒童手推車等,更增添社區中親子共同參與的樂趣。而社區中還有一些邊緣青少年與成年人,更因為參與勞作,習得農藝相關技能,找回生命的重心與存在感,尋得了新的謀生可能,從此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窗。為了支持與社區居民一起辛勤勞作的蜜蜂,食物森林中除了栽培人類的可食作物外,甚至還植有足夠的蜜源植物,友善在地參與授粉的蜜蜂


( 圖為本會2013年於臺中市黎明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情形 )

擔心孩子的午餐?找回食物主權吧!

一座面積說大不大的食物森林,可以為城市裡的社區居民重新打造出珍貴的「地方感」(借用作家胡慕情新書的概念)。同時,以一種「小而慢」、「小而簡單」的工作哲學,為人們提供了有限卻安全的食材,為地方的老人、孩子、年輕人以及壯年人都提供了一個勞動共享,身心安頓的所在。

更難得的是,在都市生活中早已悉數外包、讓渡殆盡的食物自主權,在食物森林的共耕共食實驗中,我們看見了另一種尋回(即使是部分)自主權的可能性。

您也為了孩子團饍午餐的安全憂心忡忡嗎?請加入我們監督校園午餐的行列;進而,讓我們預約一座在地的食物森林,找回我們的食物主權吧!


( 圖為本會2013年於臺中市黎明國小進行食農教育情形 )


[1] 參見郭華仁教授,〈加料的米飯,要怪誰?〉,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warren.kuo.5?fref=ts,發表時間:2015.10.1凌晨。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