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飲食社區的實踐——飲料店的另一種可能

您在這裡

作者
文:沈寶莉(本會秘書)
 
今年 6 月上旬,基金會透過「綠色新煮意」計劃開始探索跟社區合作推動綠食育的各種可能。過程中,我們認識了一位很有意思的年輕夥伴——蔡馨儀。她是一位參與好食機「社區菜市長」註1 計劃的夥伴,希望推動社區以共同購買的方式支持小農生產。同時,她也是第一個把「社區取菜點」放在飲料店裡的人。為什麼她要在飲料店裡做社區菜市長呢?
 
從城市到部落,再回到社區
馨儀是個爽朗、活潑的人類學博士候選人。她說可能兒時受到母親投入古蹟保留運動的影響,漸漸對這種從土地裡長出來的文化產生興趣才選擇人類學這條路。
馨儀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活在台北市,自己想要的東西根本不用跟別人講話也可以得到。所以,一開始進入田野實習時完全不知道要跟別人講什麼話。但後來透過跟當地人真實的接觸、觀察、進行訪調後,才明白到了解他人情況和感受對思考社區是怎樣的東西仍是很重要的一環。直至現在,她還是會定期回到以前接觸過的部落保持聯絡。
 
在馨儀的眼裡,社區裡複雜的人際關係彷彿都是美好的趣事。她說可能自己比較幸運,在部落裡受到的多半是正面經驗。不過,她也坦誠的說知道自己沒辦法離開城市的生活,所以就讓自己好好地待在社區裡做點事情吧。
 
▲圖 1 :馨儀正為「菜咖」解釋當日的鳳梨為何會有枯葉的情況。雖然擔任菜市長對收入幫助不大,但馨儀卻因此而認識了很多不同的農友和社區居民。(攝影:沈寶莉)
 
從團購到社區菜市長
在田野實習的時,馨儀經已注意到有些原住民農友常常因為生產過剩、價格崩盤或沒有通路等問題,導致大量農產品滯銷。她說以前比較單純,想說上網揪團請大家多幫忙買一點,就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對於農友們背後的問題不太清楚。後來,她到「台北牛乳大王」工作後提出要參與「社區菜市長」計劃,希望借此幫助小農解決銷售問題,也拓展不同客群,最後獲得公司的支持於萬大店作為基地。但當她跳下來當「菜市長」後,才發現這並不是跟以前團購一樣的事。
 
她笑著說:「我們一包菜賣40元,隔壁果菜市場一大把才10元!真的會有人來買嗎?」或許食安問題已日漸受到關注,再加上有不少朋友想更具體地支持農友,所以開始當菜市長2個月後,這個取菜點居然每週營業額都拿第一名,一週(一週只取貨一次)平均賣出100包菜(約20組菜),水果有時更多達100斤,遠遠超乎他們的想像。雖然她只有透過網絡號召「菜咖」,店面完全沒有宣傳、推廣,但這些「菜咖」大都是附近的居民,且家庭人數較多,所以訂貨量才會較多且穩定。
 
克服了訂貨量問題後,馨儀馬上又要面對來自農友和消費端的檢驗。她原以為自己只是個幫忙理貨、收集訂購單的「中間人」,若「產品」有問題的話就請好食機來處理。結果有些「菜咖」對「菜相」有不同的想法,馨儀只好變成陪伴農友的一員,適時讓農友知道消費者的想法。接著她還要回應很多農友的「好奇」,如某位農友說想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要來買自己的菜,二話不說就殺來台北看個究竟。就連以前某個工作過的社區發展協會的總幹事,更帶了兩位農友遠從花蓮跑來觀察這個取菜點和其他農友產品的品質、包裝方式等。
▲圖 2 :每個星期三的下午,「菜咖」志工準時來到店裡幫忙分菜。每位「菜咖」都會自備袋子。下午四點過後,「菜咖」陸續出現,這裡頓時變成另一個社區交流中心。(攝影:沈寶莉)
 
看見不同社區的面貌
每週一次的取菜活動,除了馨儀的媽媽忙外,還有很多「菜咖」媽媽會輪流來幫忙。其中一位忠實「菜咖」Peggy,常常會帶著上幼稚園的孩子一起到取菜點幫忙分菜,有的「菜咖」媽媽則負責取菜工作,並以分享「做菜經」來鼓勵大家多嘗試不同的食材!每週一次的取菜,彷彿變成社區內年輕媽媽交流訊息,彼此看見的一個重要時光。
 
今年五月,馨儀仗義接手了信義區的菜市長工作,原以為可以把在萬華區的經驗直接複製過來,怎料 2 個社區情況大大不同。萬大站的「菜咖」多為 4 人以上的家庭,幾乎每天都會開伙煮飯,所以會來訂青菜、水果、肉蛋類和一些加工品[如麵、米等];但在信義區,菜咖多是在附近辦公室上班,經常需要加班或出差,有人甚至是每天從林口來這區上班。他們的需求多是水果類或能快速充飢的餅乾、蛋糕類等。而且大家的取貨時間也不一樣,有些信義區的「菜咖」在晚上 11 點半才來取菜,有些則因為臨時碰到出差,有時要兩、三週後才有時間來領貨。這些經驗和觀察,使馨儀明白到必須更努力摸索出不同社區和族群的互動方法。
 
改變最多的其實是自己
馨儀笑說這個社區菜市長要花不少時間,但收入卻不多。賣出 1 萬元才能賺到 750 元,但卻謙虛的說自己其實是學習和收獲最多的人。她發現像自己這樣的都市人對食材其實不甚了解,而經營者也可能沒把食材的好故事和好品質確實傳達給消費者,致使大家最後只看到價格。
 
另外,她也因為參與這個計劃,認識了很多台灣本地果農,讓她可以思考開發公司不同產品的可能性。同時,在跟農友互動的過程中,也重新思考自己的「擇食」態度。如我們是否需要農友過度剔除菜葉、過度篩碎米、過度將水果按照外表漂亮與否分級等;也學習支持農友在夏天時提供野菜,而非只吃慣常出現的葉菜。
 
看來小農、社區和人混在一起時,飲料的味道也會有千百萬種意想不到的變化。誰說飲料店只能有一種味道的呢?
 
▲ 圖3 :在跟農友互動過程中,馨儀也重新思考自己的「擇食」態度,也重新學習什麼是吃當季的道理。這天菜藍子裡出現了久違的葉菜,是農友在蘇迪勤颱風後努力復耕的小成果。(攝影:沈寶莉)
 

[註1]「社區菜市長」,是指由每個社區盤點各自的農產品需求,直接向農夫購買,建立起農民、消費者雙方互惠的購買模式。透過社區菜市長統整需求,集體分攤運費,把價格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而且所得收益 85% 將回饋生產者, 7.5% 為菜市長回饋金, 7.5% 則為農食互助網平台運作費用。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