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後 5 年——我們如何面對食品風險

您在這裡

作者
文:湯琳翔(本會研究員)

 

 

2011年日本核災後,世界各國(包括台灣)都立刻加強對日本食品進口的管制措施。我國在日本核災後也即禁止日本 5 個縣市(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生產的所有食品進口、逐批查驗日本進口食品的輻射量是否超標、日本進口食品全部須附官方產地證明,以及部份地區的特定產品須附輻射檢驗證明的規定。

然而,日方不斷以我國產品輸日或是貿易談判進程作籌碼,要求台灣減少對進口管制。過去本會基於捍衛國人健康,以及警醒社會核災的復原工作仍有未竟之功,總是站上第一線監督政府,力阻執政者倉促地大開門戶。

-        2012年,食藥署想要放寬邊境管制的輻射殘留量容許標準時,本會即在輿論上疾呼反對,最後迫使政府維持原標準;同年,本會披露輻射污水持續污染海洋,水產品安全堪慮,要求政府應公開檢測資訊。

-        2013年,本會積極地呼籲日本食品無論劑量高低都不應於市面流通。

-        2014年,本會提出風險治理不能仰賴兩國政府片面的資訊宣傳,故於年底舉辦了一場台日輻射檢測交流會,邀請日本民間自主檢測環境與食物中輻射的團體和通路交流意見,了解日本民間如何經由自主運動與風險共處。

-        2015年發生日本禁止進口地區食品改標入關的事件,在本會極力要求之下,政府終於增加了官方產地證明及輻射檢驗證明的雙證規定。

今年自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可能鬆綁日本進口食品管制的消息就甚囂塵上,終於在11月7日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報告上,民進黨政府公佈了調整管制的方案,其中最受爭議的部份便是計劃開放福島之外 4 個縣市大部分的產品附雙證明即可進口,以及原先其他地區包括水產品、茶類、乳製品嬰幼兒食品等800多項產品都免附輻射檢測證明。

本會對此次調整也發表聲明表達憂慮:

1.     福島縣食品不得開放。

2.     從管產地改成管高風險產品,政府應該公開充足的風險證據並向社會進行完整的解釋與溝通。

3.     包含漁產、飲用水、嬰幼兒食品、茶葉與野生菇類等高風險食品仍不得解禁。

4.     市面產品須為不得檢出(N.D.)。

其後,政府倉促宣布在 3 天內開10場公聽會的安排,本會也以記者會和聲明方式強烈反對政府粗糙的「跑程序」溝通。

站在這個議題的最前線,我們意識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這邊加嚴了,那邊的基改、美豬、食品添加物等議題就可能疏漏了。另外,其他國家有持續更新資訊或依新污染事證來調整管制措施,以逐步降低或加嚴管制,但台灣在這方面態度相對僵硬。所以我們認為討論調整管制措施前,政府必須提供充分證據支持對民眾健康無害。

再者,日本核災鄰近地區的人民也確實努力地在污染的環境中,想辦法恢復環境、生產和社會生活,台灣的消費者和日本的生產者其實都是核電下的犧牲者,彼此不應該對立,而是盡可能確保對消費者健康無威脅下協助日本的環境與生產復原。植基於此,本會將前往日本,與災區的自主檢測團體、生產者團體與通路交流意見並且蒐集資訊,釐清產地與環境的風險,了解日本如何面對輻射風險,並與之共處,使我們更清楚與細緻認識什麼是風險。

 

參考資料:

1.     本會於 11 月 4 日針對政府擬鬆綁日本五縣市進口食品管制之聲明全文:https://goo.gl/eb011K

2.     本會於 11 月 29 日召開「放下傲慢身段 聽見民眾擔憂——正視食品輻射風險記者會」新聞稿及現場錄影:https://goo.gl/sqD5mr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