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綠行動】迎新工作坊1

您在這裡

作者
本會實習生、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及行政科學生 關文華

2017議題推廣志工教育成長/社區綠行動

委託單位: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執行單位: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曾參與2016年議題志工培訓之成員,今年將在基金會與各分社的陪伴下,持續成長學習,並且發起「社區綠行動」,至站所與社區場所推廣綠食育與食安議題。除了陪伴2016培訓成員之外,因應進入站所與社區推廣之需求,將招募新血一起投入協助。陪伴方面將組成學習與行動小組,定期聚會、進修。社區行動將安排相關課程,期盼志工將綠色、友善環境與健康的飲食觀念帶到社會各角落,讓更多人一起參與飲食綠行動。


真食的意義/北部「社區綠行動迎新工作坊」紀錄1

「吃稻,也知稻」  -蔡佳珊

「2017年社區綠行動迎新工作坊」,於6月5日和6日,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與好姊妹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共同策畫。基金會透過舉辦為期兩天的課程,培訓合作社部分社員成為新一代的志工,融入課程的知識以助學員實踐低碳生活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在合作社站所與其所在的社區或是學校推廣綠色生活。本會現節錄課堂中的精華,讓我們共同學習的鮮為人知的綠食知識吧!

課程的第一堂,我們請來記者蔡佳珊老師,一同追蹤「食」的真相。(註1)

真相(一):農藥的迷思 / 有機v.s.友善

蔡佳珊老師向學員分享了有關美農農夫的訪問,當中提及有機耕作的困境。「現在台灣人聽到被驗出農藥,我就像被貼上騙子的污名。」一位美農的農夫向蔡老師抱怨。實際上,一位農夫種植時不下農藥,旁邊的還是會下,農作物在不完全隔離下仍然有機會被鄰田污染,而且隔離帶成本昂貴,還會破壞生態。談到從事有機耕作的辛酸時,她給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公共場所有人吸煙,所以從我身上驗出二手煙,那抓的應該是吸煙者不是我啊!」她以二手煙去諷刺台灣零檢出的有機檢測(註2)橋枉過正,單憑一紙標章就論斷農民的努力,那誰敢做有機呢?

再來是溫室耕作,蔡佳珊老師認為此類耕作是被吹捧過頭了。的確,溫室種出來的菜通常是零檢出、安全的食物,但封閉式的環境似乎又跟有機的理念相悖。「完全跟大自然脫節。」受蔡老師訪問的農民如此說道,他們認為蓋溫室的成本高昂,同時又浪費很多塑膠,製造出一個沒有生態的環境,與其理念並不相乎。相反,她舉了一個自然農法的例子:台南官田一位陳姓農民,透過有機方式種菱角田,以保護當地水資源,去保護當地珍稀鳥類不被毒害,但旁邊就是慣行農田,必須共用含農業的水資源,友善的農民卻種不出有機的菜。

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有機?蔡老師寄語:不要只相信一種種菜的方式,最好是讓公眾明暸作物的由來,建立消費者和農民的互信,唯有這樣才有機會鼓勵對健康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

真相(二): 野菜復興 / 我食草不代表我野蠻

蔡佳珊老師分享了另一個到訪阿美族的故事,當地人都流行一種飲食習慣:食草!以下列舉了幾種當天所提及的特別野菜:

黃藤:外表長滿了尖刺,但原來黃藤的藤心是阿美族著名的商品。阿美族人都會徒手上樹上把它砍下來,削去它的刺皮,再取其一絲絲白色的藤心,用來燉煮排骨,幾乎是遊客必喝的湯品。

箭筍:屬於春天生長旺盛,平常會跟豬肉炒在一起,但原來有一個很特別的牛奶味,還會有苦後回甘的感覺

番杏:莖葉肥厚,吃起來有一點鹹,口感也不會像其他野菜一樣爛爛的,更有趣的是它能接收土地中的鹽份,更能調整土地鹽化

透過與阿美族人交流,蔡老師認識野菜強韌的生命力,不用施肥也不用連根拔起,阿美族人就一直去持續採收,過陣子又長回來了。最後她以教育去比喻野菜和高麗菜的區別:被保護的太多的孩子不懂面對挫折,高麗菜被灌注太多化肥卻易被蟲食掉;野菜生命力之強卻是高麗菜不能比擬的。那誰能定斷野菜不比高麗菜更文明更值得食呢?

註1:當天課程還有多個部份,包括剩食危機、校園午餐、烹的回歸和食農聯手等議題,讓學員獲益良多。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