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的下一步:一起學習、一起向前

您在這裡

作者
文:周于萱 / 本會專員

▲圖1:今年10月15日本會與新北市政府合辦「公民一齊轉:能源轉型,不能沒有『民』」國際論壇活動,邀請2015年在荷蘭烏特勒支市舉辦能源對話的幕後功臣——艾瑞克‧史邦斯(Eric Spaans)[圖中] 來台分享如何讓市民共同討論一個城市的能源轉型計畫。(攝影:新北市環保局)

 

隨著氣候變遷日趨嚴重,世界各國無一不重新檢視國內的能源政策。而在民主社會裡,政策是需要跟著公眾意識轉彎,甚至必須透過公共辯論機制,讓更多民眾或利害關係人可以參與其中。那麼,一個城市的能源政策該何去何從?而市民又如何透過參與討論進而影響城市的能源政策呢?

2015年荷蘭第四大城市烏特勒支的市政府從38萬市民中選出了165位市民,參與了一場在3個星期六進行且經過精心規劃的論壇對話,讓市民共同討論出一個能讓烏特勒支在2030年達成「碳中和」(carbon neutral)的能源轉型計畫。這個案例顯示了公民參與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性,也證明了若要打破能源壟斷的惡性循環,就必須把能源這件事放回人民手中。

有鑑於此,本會把這項工作納入今年「減碳綠動工程」的重點計劃,並與新北市政府合作在10月15日舉辦了「公民一齊轉:能源轉型,不能沒有『民』」國際論壇活動,邀請2015年在荷蘭烏特勒支市舉辦能源對話的幕後功臣——艾瑞克‧史邦斯(Eric Spaans)來台分享如何讓市民共同討論一個城市的能源轉型計畫,吸引數百位參與者共襄盛舉,其中來自新北市板橋的社區民眾佔半數以上。論壇活動結束後,我們邀集40位對能源議題有興趣的公民、業者、里長、社區代表以及公部門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參與「公民如何參與公民電廠:困境與出路」工作坊,嘗試運用烏特勒支能源論壇的經驗尋找出一套適合台灣的模式。

 

能源轉型需要你!對話、理解、攜手向前

本會董事長賴曉芬在上午國際論壇活動開場時表示,主婦聯盟關心能源議題的原因是希望能源生產不要再以犧牲的方式來提供,期許大家能從荷蘭的經驗中學到保持對話、了解異同的重要性。因為能源轉型不能只靠政府、法規和市場,更需要捲動公民的力量共同參與,才能真正轉型。

新北市政府侯友宜侯副市長則認為,現階段社會應該將政治擺後頭,經濟和能源擺前面的時刻,而能源轉型亦是經濟的一環,省電也是經濟的一種想像。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強調公民參與非常重要,他指出綜觀歐洲的能源轉型,如英國、德國、丹麥等國,正是因為有非常多公民組織參與發電,才能成功轉型。

 

舉辦一場成功對話的小眉角

▲圖2:艾瑞克說:「一場會議是否成功,主要來自於會前的準備,而非會議中的討論。」包括:明確的會議目的、任務及討論課題,討論環境是否舒適、有足夠的茶水和食物,以及如何在議程裡讓不同的參與者互相接觸和交換意見等。(圖:艾瑞克‧史邦斯提供;翻譯:周于萱)

 

有了共識後,我們應如何進行對話呢?艾瑞克說:「一場會議是否成功,主要來自於會前的準備,而非會議中的討論。」包括:明確的會議目的、任務及討論課題,討論環境是否舒適、有足夠的茶水和食物,以及如何在議程裡讓不同的參與者互相接觸和交換意見等。另外,他建議若能在會議前確認且清楚告訴與會者會議結果將能具體實踐,或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也能激勵與會者參與的動力跟動機。(見圖2)

所有事前準備工作完成後,剩下就是放手交給參與者就好。艾瑞克強調,我們碰到很多問題也許不急迫,卻很複雜。體系裡的任何一方都無法獨力解決,若太快行動可能會造成反效果,這時就讓對話來解決這些問題。而我們也在籌備這場國際論壇及工作坊過程中,深切體會到艾瑞克分享的上述內容。雖然過程不易,也沒有捷徑,但我們了解到這場城市能源對話的重要性,也引領著政府走向能源公民對話之路。

 

公民電廠怎麼做?

▲圖3:論壇活動結束後,我們以「公民如何參與公民電廠:困境與出路」工作坊,嘗試利用烏特勒支能源論壇的經驗找出一套適合台灣應用的模式。艾瑞克也參與其中,不斷穿梭在各組中聆聽討論的過程。(攝影:新北市環保局)

 

為了讓下午工作坊活動更順利,我們特地在活動前以籌備工作坊的方式邀請擔任桌長的成員接受培訓,並請工研院綠能所的夥伴編寫議題手冊,協助所有參與工作坊的成員能更了解公民發電的相關資訊。工作坊首先由本會董事杜文苓說明進行方式,接著由台灣大學無邊界大學推動計畫專案房思宏助理教授簡介公民電廠的概念,最後邀請工研院綠能所謝雯凱研究員簡述議題手冊內容。在對話討論的部份,我們請所有與會者一起討論「為什麼我們需要社區電廠」並進行一場「社區電廠的問題盤點」。

 

目前,受限於國內沒有明確的案例可供參考,所以工作坊裡的小組討論多與「如何執行」有關。我們彙整各組討論的結果,其問題大致可以分為「社區」、「法規/制度」、「資源/資訊」3個部份:

  • 社區:
  • 凝聚社區共識不易,都會區尤其缺乏信任感且每個人對於社區發電的想像不同需明確定義。
  • 集合式住宅搬家或退租後,太陽能板的產權轉移或後續利益分配安排不明。
  • 社區需要有資訊及提供必要支援。
  • 法規/制度:
  • 再生能源設置的申請程序繁瑣,申請時間過長。
  • 地方政府角色不明,中央政府政策搖擺。
  • 財務融資、躉購費率等經濟誘因不足。
  • 資源/資訊:
  • 能源知識門檻較高,須協助轉譯。
  • 民眾對社區電廠的了解、投資及技術資訊不足。
  • 目前再生能源投資維護成本費用仍然偏高,一般民眾難以加入。

 

▲圖4:工作坊的小組討論多與「如何執行」有關,我們於總結部份邀請各組分享小組討論內容。(攝影:新北市環保局)

 

工作坊結束後,我們也訪問了幾位專家對台灣能源公民對話的未來發展之建議。專家認為像這樣的會議或工作坊,不應只是讓大家在短時間內做出結論的活動。反而應安排更多互動,讓與會的成員有機會互相且充份了解不同立場跟想法,才能比較對等地進行討論。此外,這種由民間主辦的工作坊要如何同步讓公部門理解?以及公部門如何讓民間參與溝通和討論,也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專家同時提醒,討論議題應避免只有問題與挑戰,否則容易陷入問題的迴圈,變得難以突破現有體制的限制,若能跳開現有框架,用願景發想或天馬行空的腦力激盪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雖然如此,討論的議題還是必須聚焦且具體,讓參與者討論具體的解決方法與行動方案並鼓勵實踐,才能真正帶動民間的能量。

這次國際論壇及工作坊對我們、與會者及社會大眾來說,都是一次共同學習的過程。透過對話讓大家看見彼此不同的立場且讓不同意見互相激盪,不同的立場跟意見不見得會因此消弭,但我們相信這樣的溝通方式將是放下犧牲的體系和非黑即白的想像,走向理解和互相學習的共好之路。

 

壇活動資料分享請見https://goo.gl/gM3ohe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