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農產品農藥殘留應有的認識|【專業植人】座談會活動報導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主婦聯盟長期關注農業環境安全,2021年與農委會防檢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四所大學植物教學醫院合作,規畫辦理【專業植人】推動植物醫師制度與溝通座談會,希望能在推動植醫立法上有所助益。一共辦理4場座談會,分別與臺灣大學、嘉義大學、中興大學與屏東科技大學共同辦理。每場座談會均有安排專題演講,讓民眾了解植物醫師的制度,及認識現有農藥管理法規及政策,共同思索友善農耕、安全用藥、農藥減量等議題,期待藉由公私協力、政策及法令的推行,提升專業田間有害生物綜合管理技術、提高農產質與量、保障農民健康、維護環境永續發展。


植物醫生座談會台北場最後一場的講座,邀請了台大農業化學系,同時也是衛福部食藥署「食品風險評估諮議會」委員的顏瑞泓教授,從消費者的角度討論農藥與植物醫生的相關議題。除了一層一層的為農藥殘留的議題做剖析,也從消費者最關心的「農藥要怎麼洗?」提供了詳細的方法。

教授首先列舉幾個面向的問題,如農藥殘留會在何時何地發生,會影響到誰,以及農藥殘留容許量到底是怎麼制定的?雖然消費者普遍認為農藥很負面的,但教授也指出,現在合格使用的農藥跟以前不同,在斯德哥爾摩公約之後,殘留期太長的農藥都會被禁用。雖然農藥使用能夠減少食品衛生上的一些狀況,但也衍生出其他微生物或毒素汙染問題,這也是後續為何要清洗的主要原因。

教授以人需要醫生要用藥做比喻,植物也需要相關的醫療去防治病蟲害,植物因為種類極為複雜,所以植物醫生面對的問題也相對起來更加困難。但教授同時也提到,在植物醫生之前,如果土壤有更好的照顧,連帶植物就會更加的健康,病蟲害也會減少,農藥的需求也會減少。

為什麼會有農藥殘留?以柑橘類的作物為例,成長的過程中會好發許多種類的病蟲害,然而為了種出符合經濟效益、有商業價值的農產品,必須依賴農藥,或是需要非常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持。從國外的例子來看,斯里蘭卡總統在2021宣布全島只使用有機肥,而錫蘭茶的成本就增加了10倍。為什麼斯里蘭卡執行有機是很大的挑戰?因為當地依賴農藥非常嚴重,所以常常進口來台灣檢查出農藥不合格。但教授也期許斯里蘭卡可以成功,成為島嶼國家的典範。

施加農藥因為很難精準,都是做成方便使用的方式來節省人力。病蟲草害要是發生,都是環繞在根莖葉花果或是生長環境,因此農藥在使用上,會需要包圍在作物外或進入作物內保護及治療。農藥在使用上可能會有蚱蜢效應 (grasshopper effect) ,藉由空氣、水和遷徙物種作跨越國際邊界的傳播,並沈積在遠離其排放地點的地區,但這些多半以持久性的有機汙染物為主,如以前使用的DDT,這些都在公約後被禁止了。教授特別指出,農藥的使用不應只有關心消費者,更應該關心對整體大環境的影響。所以農藥核評估上,要檢視會不會對其他非目標生物造成影響,因此農藥登記上並不是這麼容易。

什麼時候會發生農藥的殘留?消費者期待農藥使用後,到採收日時已消失,實務上,農藥在作為保護用途,至採收日仍可能少量留存。農藥在正確的使用上,為了維持保護的作用,會在採收日量測出合理的殘留量;反之,錯誤的使用,例如農藥施用在錯誤對象,或是使用方法不對。

消費者會疑問說,誰能決定農藥殘留?誰把關農藥殘留?這部分要了解誰跟農藥殘留有關。其中可以分成接觸者(消費者、施用者、製造販賣者)跟管理者(各局處),以及非目標生物。農藥的劇毒性通常是農民比較有機會達到,我們更注意的是生物放大的效應,目前相關效應的農藥基本上都不會使用。登記農藥會有相關的試驗跟檢測,等到一切都合格之後,才會由食藥署公布農藥殘留容許量。

教授以益達胺(imidacloprid)的例子去解釋什麼是農藥殘留容許量。先從毒理資料及長期動物毒性測試等找出「無可觀察有害效應劑量」,再去依照數值的由來除以百倍或千倍的安全係數去計算「每日容許攝入量」(ADI),理論上是每天使用不會有害的劑量,再依據國民營養調查去計算每天個人的攝入量,用最高的機率去計算吃到這個農藥再所有可能吃到的蔬菜的殘留量,只要遠低於ADI,這樣的量基本上是相當安全的。也因為不同氣候跟飲食習慣,所以殘留量不會有國際標準,國際貿易上多半會參考CODEX的標準。

容許量的部分總結說:農藥需要登記才能使用在植物保護,合法登記後即在該項作物上有殘留容許量。而一種農藥,在不同作物上有不同的殘留容許量,不同國家有符合該國用藥需求的農藥殘留容許量。而農藥殘留不合格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農產品中驗出未登記使用的農藥,二是農產品中驗出農藥殘留值高於公告容許量。

若有農藥殘留,就是清洗的工作。多處的前處理都會讓農藥殘留越來越少。正確的清洗不應該以洗去農藥為唯一目的,而是要洗去所有殘留在蔬果上的有害成份,例如::微生物;空氣中雜質;蔬果表面的其他雜質,放愈久積愈多。

要如何選擇蔬果呢?有三點:「當季」蔬果、「適地」種植、避免搶收作物。當季蔬果在適當的環境下最容易健康生長,健康的蔬果不僅營養成分會在最好的狀態,更因為生長狀況良好,就不必使用太多的農藥。「適地」種植,不是在地且當季生產的蔬果,為了長期保存或是長途運輸的需要,自然就會使用許多保護的方法,例如防腐、保鮮等等。為避免災害造成農作物損失而搶先收成,但這些搶收的農作物如果所施用的農藥還沒達安全採收期,此時作物上的農藥殘留量就很容易超過容許量標準,裡面的農藥是無法清洗的。教授也指出幾個清洗的原則:物理去除優於用鹽水小蘇打水的化學分解,清洗目的不只是清除農藥更要清除其他微生物等汙染,清洗順序要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最後,教授以幾個小點總結今天的討論:一是農藥是農作物栽培過程中使用於保護作物一種方法,二是農藥使用是經過安全評估後核准其使用對象及方法,三是農藥殘留容許量是用來管制農藥在核可的範圍內使用,最後,清洗蔬果的手段應以維持蔬果新鮮衛生營養為前提,不可因為過度清洗而失去取食蔬果原先的真正目的。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