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課程

您在這裡

作者
Alisa/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生

參加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所辦的第三屆「樸門永續設計專業基礎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簡稱PDC)」遇到許多背景迥異的同學,但其中仍有些相似的特質,例如多數人都有個田園夢、或是對環境的變化感到關心,希望透過課程能獲得一些啟發。而自己會參加PDC只是單純的覺得到了該吸收一點新知的時候,要說permaculture是什麼很新穎的概念其實也不至於,只是臺灣在討論permaculture的人群才開始蔓延而已,但透過這次的課程倒真的讓自己長了不少見識。

Permaculture是結合永久持續的(permanent)與農耕(agriculture)、文化(culture)所創造的字。初接觸的人或許會誤以為permaculture是一種居家空間環境設計或是一種農法,這些都是實踐permaculture的部分方法。實際上,permaculture所涵蓋的概念更廣泛,如同這次上課時講師詢問大家什麼是permaculture,一位同學的回答:「permaculture是一種心法。」

或許是曾經修讀過環境教育的關係,因此初接觸這門課程時覺得很多概念與生態學原理、環境倫理頗為相似。但課程深入到實踐方式與案例分享、原理運用時,才赫然發現permaculture所需要的不只是許多知識的運用,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與轉變的抉擇。若自以為已瞭解很多有關環境、社會、文化的種種,在這樣的研習中會驚覺自己的無知與無能。而懷著反思與謙卑的心情也開始調整原本以為已很友善的環境態度與價值觀,來重新調整生活中對於環境的態度。

Permaculture可說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全方位運用,因為它是基於「照顧地球、照顧人類、分享多餘」的精神而來,透過這樣的精神發展出十五項原則(註),是一種慢活、自給自足、友善環境的生活概念。由這樣的精神與概念衍生出在生活環境中運用許多常被我們所忽略的科學常識與物質循環的原理,並在生活層面中細節上進行改變。

以製作堆肥為例,將廚餘、動物排泄物、稻草、菜葉、家中過多的植物等物質,運用生物分解的概念所製作的堆肥,既不浪費物質,這樣的堆肥也含有許多的微生物、有機質是有助於改善並製造土壤的自然肥料。這其中所運用的原理包括環境科學中的碳、氮循環,並且盡可能的讓元素與物質以其能保持平衡的方式留存於自然環境之中。

在大尺度的環境規劃上,則善用水文與重力原理而發展的關鍵線(keyline)灌溉方式,結合固氮植物與能產生高效能的原生植物以群落層次栽植,這能在無法避免開發山坡地時,盡可能的留住土壤與水分,並讓植物相能以較為接近原始環境的植物層次維持自然環境的發展。水資源也能以較不費力、耗能的方式被運用。過程中,仍須運用保水、護土並提供有機質肥料等工作方式。

即便是在小尺度的居家生活設計中,也是運用最基本的土壤、水與太陽能等要素來進行規劃與配置,例如鎖孔菜圃、曼陀羅花園、輪胎小水池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質循環的基礎上,並運用植物間多年與共生等等的特性來創造可食地景,以

達到自給自足的生活目標。屋舍的設計以能運用自然建築的概念最為理想,但更重要的是要善用太陽、風向等物理環境與可再生能源運用的分析來做盡可能完善的配置。這些貌似簡單、常見的原理要在每個生活細節、決策中都能完善運用,其實對於我們習於便利的現代化生活來說仍是需要花些氣力來調適的。

大眾在居家生活中開始進行permaculture概念的環境改善(亦即是照顧地球)不但能在食物生產上逐漸自給自足,亦能在有多餘時分享給周圍的朋友、鄰居,達到照顧人類的精神。「分享」是Permaculture的重要精神,從生活中的各種小處開始培養分享與照顧的精神,慢慢的會以全新的眼光用「心」的看世界。

如同這次的授課老師之一Darren John Doherty所言:「人類已經用很有方法性的方式來完全的污染地球。我們必須要瞭解自己的選擇,用負責任來面對世界。」當我們面對經濟與社會發展時,應該也要用更慎重的態度進行各種變化與決策的結果,討論並尊重周圍人的意見,是進行各種選擇時所應具備的態度。

在PDC的研習課程中,學習整合知識並獲得較為永續的各種技術或許對於許多permaculture入門者在實踐上很重要,但在生活中培養permaculture的精神與生活態度的轉變應該更是貫徹真正所謂的永續生活的要訣。

我想permaculture的發起人在發展permaculture之始會思考以農業作為生活的基礎而不是現代社會所熟悉的工業、商業或商業化服務業,應該也是因為人類本來就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學習對於環境的尊重,腳踏實地的和所有生物一樣地透過土地來滋養生命。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4期會訊(2011.4.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