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退休金的女性-面對高齡化社會

您在這裡

作者
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人類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高,代表著退休之後的餘年也相對的變長。當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屆臨退休,「退休規畫」開始成為社會的普遍話題與關注焦點。人人都在談論打算幾歲退休?要存到多少錢才能退休?……的同時,2008年10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國民年金法」,核付人口卻已超過百萬,其中女性就佔了62.3%。
 
這顯示了許多高齡者是沒有退休金的,尤其是女性。而賴以養老的國民年金給付金額,與物價現況相較仍有一大段差距。
 
從不同面向來看待這樣的現象,首先,是女性高學歷、低就業,且有年年降低的趨勢。1998年有58.5%的女性就業,到了2008年,只剩49.3%,低於南韓的55.5%。女性即使就業,還面臨職場生涯無法連續、婚育後重返不易的問題。只要家中有幼兒、老人、病人、身心障礙者需要照護,女性通常不得不退出職場,回歸家庭。等女性到了50~54歲的年齡層,此時子女已長大,應該可以心無旁騖投入工作,但與英美日德法等先進國家七~八成的就業率相較,台灣竟連五成都不到,這樣的數據令人驚訝,足見在台灣,女性職業生涯中斷後再就業的困難度。1983年日本女性難得走上街頭,她們的訴求是:照顧老人不是女性的宿命!女性本身的自覺自醒,才是爭取兩性平權的重要關鍵吧。
 
根據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勞工退休金舊制規定必須在同一家公司連續工作25年,才能領到勞保退休金,對多數必須以照顧家人為先的女性而言,這是太高的門檻。2004年通過的新制是一種強制雇主定率提撥的勞工個人儲蓄帳制度,工作滿十五年即可領勞保月退。問題還是在於:女性很難再度回到職場,來延續工作年資。這成了女性頭上的緊箍咒,既然無法持續工作,也就無法領到足以支撐晚年生活的退休金。過去所繳的勞保金,等於是貢獻給了穩穩在職場做到退休的男性。再以受雇者的平均薪資來看,女性僅達男性的80%。而女性勞力集中的行業,如護士、保母、幼教人員、家事管理員等,更有低薪化傾向。由於男性較不會進來競爭,這樣的情況也就難以獲得改善。
 
即使到我們這一代,「兒子傳承香火」的觀念還深植人心,以致女性被迫拋棄繼承的比例為65%,遠高於男性的35%;反之,女性接受贈與的比例為41%,遠低於男性的60%;男性擁有的土地總面積,是女性的2.9倍。事實上,女兒不得繼承的觀念,早已不符合現今法律兩性平權的精神,女性自己更要拋開「繼承父母遺產,就是與兄弟爭產,就是不孝」的落後思維。
 
綜觀以上所述社會現況,女性明顯是經濟上的弱勢。在國家並不支持的情況下,女性個人的困境,導致晚婚、不婚、遲育、不育、少子女化,終將衍變成社會集體的危機。
 
「人口老化」被認為是比全球暖化、石油衰竭、國際恐怖主義等議題更難處理的未來挑戰,必須嚴肅以對。台灣與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老人人口比例從7%上升到14%,美國花了75年,法國則是130年,而台灣預估期間只有24年(1993~2017)。整個社會所受到的衝擊不可謂不大。除了集結眾人之力,監督政府從政策、制度面著手──如早日通過長期照顧保險法、強化社區支持照顧系統、提升養護中心的數量與品質、增加老人的福利設施、幫助高齡人口的再就業與社會學習、落實高齡住宅與在地老化……讓長者可以活得有尊嚴,即使生命走到「失能」階段,也不至拖垮親人與家庭。
 
除了仰賴社會資源外,個人也必須自勵自勉。日本最長壽的長野縣,平均壽命82歲,32%的老人繼續擁有工作,也是全日本醫療資源使用最少的地方。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邁入高齡,要為自己找到真正投注熱情的興趣或工作,不要成為「家奴」。否則沒有上班而家事一肩扛,與社會脫節人際孤立以致自怨自艾,情緒與情感完全依賴先生或子女,反而成為家人的負擔。
 
除了精神面外,努力照顧好身體的健康也是面臨老年最重要的事。及早規畫並善用商業保險,以補健保給付之不足,讓生活得到最大的保障。沒有退休金的女性,更需要用智慧來面對自己的晚年。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3期會訊(2011.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