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分會]一盤故事,上菜囉!(下)

您在這裡

作者
楊淑慧/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母親在45歲才生下美齡,那時家中已經有了大嫂,家中事務都由大嫂料理,所以對母親的菜沒什麼記憶。當時家人種了很多絲瓜,大嫂經常煮絲瓜卻不放薑絲。
 
小時候較少吃肉,一年只有在大節日才有肉吃,印象中感覺好像沒有什麼美食。在農忙時家裡會準備米苔目或仙草點心給工人吃。又有一次,美齡得了蜂窩性組織炎,吃了很多藥都無效。吃了姐姐買來的仙草,很快就痊癒了。長在新竹的美齡準備了「仙草雞湯」與大家分享這段難忘的記憶。
 
父親是公務人員的麗玉,小時候住在法院對面,隔壁住著外省籍的太太,教他們做水餃、花捲,剛蒸好的花捲熱騰騰的很好吃。小時候感冒發燒時,母親會煮薑母茶給孩子們喝,喝完蓋棉被睡覺,一覺醒來感冒就好了。麗玉準備了水餃、花捲、豆沙包、黑糖蕃薯湯回憶童年的味道。
 
行事作風向來瀟灑直率的麗珍,對於小時候吃的菜已經沒什麼特殊印象,胡蘿蔔煎蛋則是從小最喜歡的,而今天帶來兒子稱讚不已的白切松阪肉與大家分享。
 
慶珍的媽媽12歲從大陸逃難來台,各種工作都做過;20歲結婚,爸爸是軍人,收入僅能夠維持家人基本的溫飽。家裡有四個小孩,經濟不富裕,媽媽是做裁縫工作貼補家用。外省人不吃補,頂多吃甜酒釀。到了青春期, 媽媽開始燉煮四物湯,常常晚上十點,叫醒孩子起床吃,這是慶珍童年時的記憶。坐月子時,媽媽燉「四物雞湯」幫她坐月子。因此「四物雞湯」當然是慶珍與大家分享的首選。
 
曉雯小時候住在鄉下,父親三歲的時候,祖父過世,祖母改嫁,因此是由叔公養大爸爸兄弟三人。母親小的時候是童養媳,家裡有八個小孩,爸爸自己種竹筍。有一日去同學家吃飯吃到很好吃的竹筍湯,跟自己家的竹筍湯不同,「因為我們吃得都是較不好的筍。」爸爸因感念叔公的養育之恩,將最好的都留給了叔公的子女吃。曉雯帶來父親兒時的味道:「竹筍湯」、「菜脯蛋」,延續父親的孝心。
 
玉華每次看到雞腳就想起媽媽:媽媽一直很喜歡吃有骨頭的食物,在她影響之下,玉華也很喜歡吃雞腳。剛結婚時,每次婆家拜拜時,就會煮雞腳及雞肉,玉華也歡喜的夾了一隻雞腳來吃,但是,後來得知老人家都覺得雞腳不要倆人一起吃,否則會容易起爭執,所以就不好意思再夾一隻雞腳來吃了。因為喜歡吃,自己就買雞腳來滷。而先生及嫂嫂後來也在我們家人的影響之下,從嫌棄雞腳到後來的愛上雞腳。因此「滷雞腳」是一道將家人的情感串在一起的料理。

 
 
考初中時的亭君,母親以蛋黃泡牛奶為她補身體。母親很會打算,在家門前種龍眼賺錢。冬天進補會煮薑母鴨,立冬時的薑最好吃,有香氣又有甜味,以苦茶油爆香和燙過的鴨肉炒到熟(煮的湯才會清),加米酒醃過鴨肉後,蓋好以小火燜煮至熟。亭君準備了「薑母鴨」分享母親的溫暖與愛。
 
《吃朋友》書中每一個朋友的故事精采,簡媜的文筆感人,書中分享的食譜都別具有特色。周二讀書會,好友們聚在一起,一邊讀書、一邊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與菜餚,有淚有歡笑,同樣讓人感動十分!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38期會訊(2010.4.1出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