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潮-生態關懷系列講座招生中

您在這裡

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人類也僅僅剩下4年的光陰。」

科技進步與耕作模式改變帶給人類經濟快速發展與便利的生活,然而卻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衝擊與影響。就以蜜蜂不明消失為例:

經過各國研究,可能肇因於濫用化學農藥、種植基改作物、壓力、電磁波、活動空間縮減或全球暖化現象所致…以上種種皆擺脫不了人為的因素,直指人類才是蜜蜂消失的幕後黑手!

從我們身邊的生物和生態出發,「蜂潮-生態關懷系列講座」旨在探究從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育兩個似乎互相牴觸的命題,尋找一合理的平衡點。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我們衷心嚮往的目標。

時間:2013/8/28起(每星期三)下午1:30-3:30   

地點: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北市汀州路三段160巷4號5樓之1)

費用:免費 (知識無價歡迎捐款)

貼心小提醒:每堂課均為單堂報名,若要全系列參與請記得完成各堂報名手續!

 

課程內容

日期

課   程

講  師

8/28

蜜蜂消失的原因-藥物成因,行為異常?            報名請按我

    蜜蜂消失的問題在各國都不同,蜜蜂如果接觸急性毒,可能就死亡,但如果沒有死亡,將低劑量的農藥帶回去巢裡餵食幼蟲,讓幼蟲變笨,神經系統出問題後,無法採花蜜、採水維持蜂巢,失去功能的工蜂最後會影響到整體蜂群的生存。

    台灣農藥使用頻繁,造成蜜蜂生存危機,這與國際上討論的蜜蜂消失症候群是不一樣。農民不用農藥,恐怕無法收成,但很多農作物需蜜蜂傳授花粉,如何在兩者找尋平衡點?

楊恩誠

台灣大學昆蟲系教授

9/04

為什麼「蚯蚓第一,人類第六」?                       報名請按我

蚯蚓是個分布全世界、眾所皆知的動物。全世界估計近5000種,而台灣至少有200種。然而,一般人對蚯蚓的瞭解其實很有限,曾任《周日泰晤士報》科學記者的作者羅伊德(Christopher Lloyd),在他的書《地球演化了什麼?》(What on Earth Evolved?),認為世上生物中,排名第一影響地球的是蚯蚓。為什麼?蚯蚓對環境到底有何影響?

陳俊宏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動物學研究所教授

 

9/11

探索《我們的森林》,關懷昆蟲與動物              報名請按我

    邱承宗老師長期醉心於昆蟲生態的調查,《我們的森林》是一本傳達無限的想像空間的「無字書」,邱老師結合了自身的攝影與繪畫兩項專業,運用紀德的「鏡淵理論」呈現《我們的森林》時間與空間的轉換,帶領讀者從「一粒沙看世界」,認識臺灣森林的特色、物種、生態,學習從觀察中找出隱藏的細節及意涵,培養美學欣賞的眼光及環境觀察之能力,進而學習尊重、愛惜自然環境。

邱承宗

台灣昆蟲繪本作者

9/18

柚園生態農場的規劃營造與環教活動                   報名請按我

    柚園於2006年開始營造環境, 依照現有資源進行整體規劃, 呈現三個部分(過去的農業生活及植物的起源、現在的有機生產及植物與人類的關係、未來的自然生態及環境復育 ), 園區已動植物的環境(棲地)復育為主要營造工作, 讓附近野生動物進入牠們覺得適宜的居所, 並規劃設計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 希望藉由與自然接觸, 體驗大自然的美及趣味性, 並了解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 提醒人們要保護自然, 並從自身最簡單的各種舉措做起, 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林穎明

柚園生態農場解說員/環教課程規劃師

9/25

自然農法鏡頭下的盎然生機                                 報名請按我

    用畫面來檢視本土農業的生機所在,也透過鏡頭見證台灣實行的慣行農法對田間生物的傷害與影響。跟著「半爹半農」的專業攝影工作者羅濟昆,一起看看昆蟲與農地,我們應該會對環境健康、有機運動、環保工作與糧食危機有更新、更貼近的反省與思考。

羅濟昆

九份文史工作室長工/手拿相機與鋤頭的半爹半農

10/02

田鱉及谷津田的生態價值與保育行動               報名請按我

從前,台灣的水田、埤塘及水路普遍分布的水生昆蟲--大田鱉, 卻在近30年內幾乎消失。 因為水汙染、農藥濫用、混凝土化等因素,而成為幾近絕種的動物。 2012年,在通霄的谷津田中重新發現牠們的族群。從一畦水田出發,復育大田鱉及重新認識谷津田的生態價值及保育行動, 歡迎您來一同參與!

黃于波

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

 

發佈單位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