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路 要怎麼走

您在這裡

作者
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台灣已經是男女平權的社會,在學校、在職場,女性的表現絲毫不輸給男性,可能還更出色。雙薪家庭成了現代生活的主流,夫妻必須共同負擔家計,但家務雜事、養兒育女的擔子,多數還是落在女人肩上。女性蠟燭兩頭燒,相較於傳統上單純的「男主外、女主內」,現今女性的辛苦更甚以往。 
 
隨著社會快速步入高齡化,我們看到的現況是───父親生病,母親照顧;母親生病,卻是女兒、媳婦或是姐妹照顧。花錢請外傭或特別看護,她們也都是女人。也就是說,「照護者」幾乎都是女人。但在面臨重大抉擇的時刻,「決策者」卻往往是男人。
 
男人參與照護的時間較少,情感上的細膩體貼度較低,對病人身心狀況的了解相對不足,在與醫師溝通的過程,或必須對病人所接受的醫療做出判斷時,通常會理性的尊重專業,而無法站在病人立場思考。至於醫師,因為天職就是救人,即使病人已無意識,或年事已大、臥床已久,死亡已無法避免,還是要延續救治的使命。
 
當家屬被醫師告知:「如果拔除呼吸器,病人可能三十秒就走了;如果做了氣切,還可活上好幾年。」的時候,試問誰敢選擇前者?這種不是選擇的選擇,加上現代進步的醫療技術,讓病人一而再的被救回,又不斷的在加護病房、呼吸治療中心之間進進出出。
 
痛苦,無奈,折磨,沒有尊嚴。
 
可曾聽聞病人無法說出口的呻吟──我要自己來決定!
 
婦委會今年下半年開始,與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合作推動「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之簽署。以讀書會、邀請專家、學者、醫護人員演講等方式,先充實委員們的相關知識,經過培訓,期待日後都能成為宣導「安寧緩和醫療觀念」的種子志工。
 
從我們這一代開始自己來決定,最後的一段路,要怎麼走。
 
原文刊載覦主婦聯盟224期會訊(2007.12.1)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