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寫作班】兩代媽媽味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廚房寫作班 期末呈現-

兩代媽媽味                         何恒芳

 

        母親已過世近14年,她的絕佳廚藝依然是家族成員愛回味的話題。在那經濟拮据、物資匱乏的年代,變化多端的餐桌美食伴隨我們的成長,何其幸福豐盛!! 我們姊妹倆雖承襲了些許做菜的底子,終究缺乏母親的天賦,做不出那獨到多變的滋味,太多佳餚美味只能留在記憶裡。妹妹是家中么女,從小受到較多呵護,幾乎不沾染油煙;結婚後又碰上好婆婆,家事全包,孩子也都由婆婆照顧,讓她安心當職業婦女。十多年前,舉家移民澳洲,夫妻倆帶著三個女兒(4、9、13歲),遠赴異地開拓新生活,一切從零開始,凡事都得靠自己。為母則強,一肩挑起重擔,整理家務,料理三餐,陪孩子適應全新的環境與教育,重拾書本,加強英文能力,融入當地生活與社會。妹妹變的既堅強又能幹,在台灣不太進廚房的她居然無師自通、進步快速,潛在的母親遺傳充分發揮。

        澳洲學校沒有營養午餐,也無蒸便當服務,更無7-11,學生都自帶簡單的三明治或冷麵包,來自台灣的孩子很難適應,媽媽們絞盡腦汁,費心為孩子們準備方便攜帶又可口的午餐。妹妹因此練就一身功夫,從西式烘焙到日式&台菜料理,樣樣拿手,尤善於製作包子、饅頭、蔥油餅、燒餅、飯糰、壽司…等等,各種便利的米麵食,讓孩子的飲食內容豐富營養,個個長的健康聰明。

        退休後我每年會飛去澳洲妹妹家住一陣子,我們最愛一起做饅頭和壽司,話題總是繞著母親轉,姪女們更喜歡圍著聽外婆的美食故事。這些食物的昨日與今日,牽引出生命中值得記憶與珍惜的時光,濃郁的媽媽味飄散屋裡,心都溫暖了起來,食物也更加美味。

  

        母親很早就對做饅頭包子有興趣,在她那個年代,台灣人家庭極少做饅頭包子,也沒人教,她自己摸索,做出許多硬梆梆、塌陷的麵糰,又捨不得丟棄,一再拜託我們吃,自己也拼命吃,真是累人啊! 有個親戚和外省籍丈夫開饅頭店,母親常去買,並請教如何正確揉麵發麵,那人懷疑我媽居心不良,老是給臉色看,我媽氣不過,更努力試驗 (我們的胃也更慘),不知經過多少年,終於成功。她到處送人吃,街坊鄰居都說比店裡賣的讚! 我們的嘴和胃也解脫了,開始享受一顆顆飽滿Q彈的饅頭包子達數十年。

        食材、工具和資訊的進步,妹妹現在做的饅頭包子變化多端,百分百鮮奶和麵,添加南瓜、地瓜、芋頭、玉米、枸杞、芝麻、堅果等養生食材,包子內餡也有各種不同口味,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她的女兒們帶去學校也很得意,更樂於和外籍同學分享。我回台灣時必定攜回一大包冷凍綜合饅頭,慢慢品嚐回味。

        1970/80年代、日式壽司並不如現今普遍,而我媽已經常常自製壽司給我們帶便當了。尤其是學校遠足時,她都天未亮即起床,趕做最新鮮的壽司。我們姊弟妹每次都帶壽司出遊,方便又好吃,羨煞老師同學,因為沒有人帶家裡做的壽司。也不知道我媽是從哪兒來的靈感,大概因為她常閱讀日文雜誌吧! 那年頭外面賣的壽司都很單調,我媽卻能做出數種不同口味,海苔壽司內除了基本的小黃瓜、紅蘿蔔、煎蛋和魚鬆,她還會加入香菇、滷蛋或火腿,豆皮壽司的豆皮和干瓢都是自己煮,拌飯的壽司醋也自己調,回想起來真是厲害!

 

        妹妹做的日式壽司更上層樓。同我媽一個樣兒,她黎明即起,趕著做壽司給出門上學的孩子帶午餐。除了常見的海苔&豆皮壽司,還有花壽司、散壽司等,壽司內的材料更是豐富多變;傳承自母親的大眾口味之外,她還做出豪華版的鰻魚、烤雞肉、蟹腿肉和蓮藕,以及最令我驚豔的酪梨+蝦仁壽司(西方人叫它California roll)。不管什麼場合,這些壽司擺盤出來,都讓視覺與味覺的享受同時呈現,母親地下有知想必頗安慰,她過世時妹妹還是個不諳廚藝的媳婦,如今竟能把母親自習又自豪的料理融合自己的巧思與細膩,在遙遠的異國做出一道道令人賞心悅目又美味的菜餚。做這些食物對我們姊妹來說,不單單是吃的感受,而是撫慰母親早逝的落寞心靈,找回母女的連結和生活的記憶,讓人生更精彩。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