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峯專欄]-課堂教育(下)

您在這裡

作者
陳玉峯

 

然而,近6、70年來的檢討,包括對科學的內在分析(科學研究主題或領域;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知識;科學家;動機論),以及科學的外在分析(科學的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等等),或說科學哲學的發展,卻一一質疑上述的標準,或一再顛覆這番20世紀上半葉的科學典範(另有機會再專文討論科哲議題)。科學沒那麼純潔啦!有時候直是大邪魔!
 
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處處存有杜威的陰影,以及一大堆對科學的誤解。而現今美國的教育呢?美國的建國是先有州,再形成聯邦政府,教育是州的權利,直到十多年前聯邦才設立教育部,但也沒啥作用,只作條件式的金援等。州可依據整體發展,設定教育政策來配合其近、中、長程的目標,因而很容易與功利主義大結合,從而各州自主發展。因此,我談的例子,只是囿限於個人經驗如下。
 
依個人在台灣教育界的經驗,對拿到美國教育研究所學位回台的人才,以及其在台灣所展現的教育理念、作為,我曾經大有意見。我女兒在進入所謂長春藤名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電機系,入學口試時,考官問的問題例如:有8個外觀一模一樣的球,你如何以最少次秤重將一個略輕或略重的球找出來?在天秤上秤重,4個對4個,再2個對2個,最後第3次找出的答案是落伍的!例如:有2個房間,1間有3盞燈,它們的開關在另一個房間,你如何只進去房間各1次,找出那盞燈是那個開關。
 
考官們強調,比別人快一步者才能成功。而教授們強化「打倒別人,便是成功。自由競爭,優勝劣敗,現實得很」。曾經我寫了一短文,輕描淡寫或側面地批判之:「路邊攤吃餛飩麵的時候,女兒突然搬出哥倫比亞電機系入學口試題考老爸。
 
有8個一模一樣的球,其中只有1個比較重,你有一把秤,請問最少秤幾次,可以把那個重球找出來?我嚥下一口麵說,這還不簡單,西方人的秤是天平,所以一定得第一次4個比4個,挑出重的那4個,第2次2個比2個,第3次就找出來啦。
 
『錯!2次』女而駁斥。就在我嚥不下一粒餛飩之際,女兒再拋出第二題:一個房間有3顆燈泡,另一房間有它們的3個開關,你只能進去該2個房間各1次,請問如何才能確定那個開關是那顆燈泡?
 
我想到數學問題,因而我的麵變得很難吃;突然,我通了,我說先進3個開關的房間,打開A與B的開關,稍待一會兒,關掉B,再走進燈泡的房間,亮燈當然是A,伸手碰觸另一個燈泡,答案立出。
 
至於8個球,也很簡單,死規則是:天平一次只能放同樣數目的球才能比,可是沒人規定第一次一定得4個比4個,因此,第一次秤,我拿3個比3個,如果平衡,則重球一定是剩下那2個的其中1個;如果某一邊3個較重,同理,第2次我已找出。
 
女兒說我可以唸電機系,她解釋教授出題的裡由:現代社會萬事唯競爭,比別人快一步,你就勝出。
 
我反對且討厭如此裡由,且相信這類想法就是資本主義、吃人世界的迷思,但我解釋為什麼一開始我答不出『正確答案』。
 
起先,我以傳統教育給我的思考模式去想,因此,我就困頓在數學解題的死角。因此,我先放下思考舊習,然後,進入生活化、自然化的思考,於是,燈泡點亮會發熱呀!等數目球的評比可以1、2、3、4個分組呀,還可以排列、組合算概率啊。
 
近年來我一直在思考數位化之後的今後教育,教育的內涵與教師的功能必然大異於20世紀,去年某次上課的「課堂雜話」的一個議題就是「教師的功能與意義」(收錄在《亂世鴻爪》152~155頁),當時,我強調三原則,也就是讓學生瞭解生產特定學科、學問的全套過程,而不是教一大堆破碎的知識、非整體的知識、沒有方向的知識……,更要牽涉全套學問背後的人文、思潮背景;以自然為實體,如何孕育破格思考與創造力的啟發,而當時我強調「武功心法千百種,最高明的心法就是虛其心」,也就是放下,而後可創造無窮的可能性,化解八個球與三盞燈就是如此;人格與典範的養成與啟迪,特別是笨笨地、腳踏實地做事、做研究的平實功夫。
 
現在,我強調更重大的議題,也是我多年前的感悟之一,兩點之間最典型的距離不是直線,平面幾何解決不了量子世界,再快的一步解決不了文明病,只會製造更多的問題與傷害地球。科學要向藝術學習、向自然學習、向未知的自己學習,而放下現在最成功的價值觀,放下挑戰的挑戰,放下追求現今價值的價值觀,放下讓自己空虛的成功,開創屬靈的、悟性的深沉面,我深信,一項好的理性思考,要件之一,也會讓你心安、平寧與和諧;我在乎笨笨地做研究,必定會做出絕頂智慧與美感!」
 
上短文是我在辭離大學教職的最後一學年,我戲稱為「課堂雜話」的上課點心之一,也就是上課時,除了原訂的正課內容之外,因突發感觸,或當時媒體或社會事件,給予一時回應的「機會教育」,充當尋常課堂上的小點綴或頭腦體操(另舉例如附錄)。
 
我沒辦法在此本文批判資本主義的教育,我只是表達台灣對西式教育盲從的憂心。長年來我是寫了一些對教育的看法,過往也一直在強調靈性的重要性,但並沒有深入地提出內涵。
四年多來我學習宗教哲思且今重新出發,雖然不確定我有多少長進或退步,一口氣還在希望就無窮。而我從來一貫的教育理念,例如未來型的教育;啟發原則;教育無公式、沒理論、無預設成果;除了邏輯語言之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無對錯;思辨或批判能力的培育;社會人格的養成;上課是一種生命活體面對面的溝通,包括身體語言(眼睛可以說的,有時比嘴巴多很多)、心智的良性互動,並隨時激發新思路;上課必須是種心靈的震撼、喜悅、折磨與享受……,等等,期待更精進。這些,大抵是我在課堂教育的基本態度或通則,至於不同課程,當然另有該課程特色與斟酌的原則,另行說明之。
 
此外,一些試驗或比較研究顯示,耳朵聽來的比眼睛看書來的較有利於記憶。這一點兒也不足為奇,因為聽覺、視覺等,是幾億年來演化出來的本能,文字則是工具性的創造物,必須靠後天的學習而來,多了間接的手續,更且,文字閱讀速率遠快於聽覺,閱讀而來的記憶,還得反覆思考的整理,聽覺當然也需要思考的反覆推敲,但聽覺與思考常可一併進行。古代印度人靠口耳相傳,許多天才往往可以背誦經文數萬或數十萬偈;台灣或全球原住民的文化傳承,沒有不是靠藉語言或代代口耳而流傳,包括生活技藝、訓示、律法、龐雜經驗法則、人格形塑或靈魂的內涵等等,乃至全套生活暨生存哲學。
 
也就是說,身處可以輕易獲取知識、資訊的現代,我相信課堂教育一樣存有豐富的意義與價值,端視教師的人格、風範與能量而定。
 
附錄:2006年的課堂雜話之一:學習思考‧思考學習
 
§ 閱讀深度與深度閱讀
 
任何人、任何行業、任何事例皆可養成「深度化」的自我要求,然而,現今資訊充斥正反極端化的現象,大多數資訊、數據,都呈現21世紀文化特色的「劇烈的不確定性」:
 
1. 報導指出,不動大腦或只看不想地看電視,每多看1小時,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便增加1.3倍;朋友們你可想想這項報導本身的風險、不確定性?何謂「失智症」?這些數據如何產生?假科學、偽科學?
 
2. 多數人一直愚蠢地夢想,只要吃一顆藥丸就能變聰明,許多藥廠也正投入如此聰明的研發。
 
 
§ 經驗人性與人性經驗
 
每個人透過經驗,下達對事物的看法或見解,而每項愈深刻的經驗,便構成經驗人愈頑強的「真理感」,也形成對別人的壓迫感,然而,勇於嘗試創造新經驗,通常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也不要忘了:人類並非其經驗智慧之所生。
 
1. 張姓殘障人士一年賣彩券3千萬元,他認定最容易推銷的對象是:吃檳榔者、夫妻及情侶,為什麼?他的推銷術或推銷原則:勇於招呼客人,不斷提供顧客建議;他堅信:有燒香有保庇,有吃藥有行氣,有招呼有福氣;他嘗試的過程:頭遍(次)驚驚,二遍痛痛,三遍跟顧客開口說「發財啦!」……
 
2. 2006年2月26日,Discovery頻道首播「台灣人物誌─陳文郁」,從一粒種子認識台灣。陳文郁今年82歲,他17歲(日治時期)進入高雄鳳山熱帶園藝試驗所,從事品種改良工作,全球第一粒無籽西瓜鳳山一號就是他的創造,如今,台灣9成的西瓜種子出自陳文郁創辦的農友公司;報導說,他一年切2萬多粒西瓜,每粒西瓜吃1口,因而練就只要用刀子一戳,就可斷定西瓜好壞、有籽還是無籽;他已培育出285個品系的西瓜;他為了讓孫女可以一口吃一個番茄,將大番茄培育出「聖女小番茄」;他75歲以後愛上油畫。
 
3. 由於2005年颱風吹倒許多香蕉樹,2006年3月報導,香蕉產量僅及去年的3分之1,每斤價格飆漲成50元,1根香蕉(10~12元)可買4個雞蛋或3個水餃。然而,2006年2月中旬,菜市場水果販告訴我,去年同期香蕉1斤10餘元,1天只賣半簍,今年1斤45~50元,1天卻賣2簍(4倍);去年買香蕉者裝在塑膠袋中帶走,今年的顧客不用塑膠袋,幾乎是高舉著香蕉揚長而去。
 
價格越貴、量愈少愈好吃?愈有價值?如此的社會風氣,你如何切入市場機制?全世界最容易賺錢的方式是賣「夢」(請參考拙作《亂世鴻爪》55~68頁)?虛榮、虛無?
 
 
§ 愈富有愈快樂愈想死的多元弔詭?
 
中央社2006年10月5日報導指出,針對某大學3千名大一新生的調查(註,2002年)結果,26%曾經有過自殺念頭,過去曾經嘗試自殺的比例有1.2%(34人);該研究分析,人格愈神經質,有抽菸、喝酒等物質濫用習慣的大學生,愈易出現自殺想法,是高危險群,反之,愈外向者愈不會自殺。
 
看到上述報導,請你指出「不科學」的遣辭用字,或不當之處;研究報告有問題,還是報導者的問題?
 
2006年2月19日中時報導2004年台灣有3,400人死於自殺(註,以全國2,300萬人計,即0.014783%),連續多年名列十大死因行列;近年來自殺人數攀升,且全家、攜伴的方式愈來愈多。自殺的原因說是以卡債、失業、感情等為多。1993年自殺死亡者每10萬人約6.2人;2004年每10萬人有15.3人。
 
2005年6月18日,本校應屆畢業生許○○燒炭自殺身亡,報導說是「自我要求太高,壓力不堪所致」。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慣於為任何事物冠上自以為是的解釋,而不懂得尊重與保留些?最最惡質的所謂「政論」,最常見的技倆就是,以自己骯髒的動機猜測,灌注在所欲詆毀的對象,甚至於完全栽賍、誹謗,捏造假新聞構諂別人。
 
人為什麼會自殺?事實上幾乎所有人都曾經「考慮過」、「想過」自殺,全球龐雜文化,或不同價值系統之下的自殺千奇百怪,更有近乎聖潔的自殺,愛斯基摩老人於冬季,為保留食物給子孫,自己單筏亡命於冰海;武士道、兩難之際的慷慨赴義也是自殺;生物界成全族群生機的自殺誠乃多如牛毛,美其名為利他行為;自殺論的哲學探討,意義與內涵更是匪夷所思,奇怪的是,台灣社會一提及自殺,卻只賦予千篇一律的「逃避」、「婉惜」、「遺憾」及「否定」,台灣社會連自殺都是貧血與膚淺?
 
年輕朋友們,你們面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劇烈的不確定性與虛無的21世紀,最最需要的定性之一即單純與自然,找出內在的安定,活出一份天真,至於世間瞬息萬變的妄相、幻影,活著就得一一參破。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