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光電碰到農/漁業,農村該如何面對它?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2024/3/9(六)下午,是來自日本「市民能源千葉株式會社」(下簡稱市民能源)的代表東 光弘先生受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之邀,來到台灣參與「從消費者行動接連·生活新契機國際論壇」─ 公正轉型/漁電共生台日交流會議的最後一個下午。

在主婦聯盟的工作夥伴,以及幾位中山大學研究生陪同之下,東 光弘先生搭著捷運來到了為在「三多商圈」的主婦聯盟合作社站所 ─ 台南分社「三多站」,與幾位台南分社的理事、社員,以及合作社生產者農友,一起聊聊當光電碰到農/漁業時,身為農/漁民,究竟應該以何種思維邏輯來面對它。

討論以東 光弘代表的報告做為開始。面對同樣支持能源轉型的合作社夥伴們,東 光弘代表快速地說明,因為福島核災導致鄰近五縣市的農產品受挫,其實是東先生與夥伴開始摸索如何將農業與發電結合的契機。

 

「市民能源千葉株式會社」的成功經驗

東先生跟大家分享,2012年開始發展營農型光電的他們,其實也經歷過「光電板」的存在對「農業生產現場」是否「有害」的擔心。但經過多年的實驗與實踐,他們發現只要是經過良好的設計,光電板下的農作物生長的都很好。實驗的種類甚至包含五十多種蔬果,都沒有發現什麼問題。

當然,這樣的設計也不是秘密,東先生很大方地分享道,將35公分寬、與一般情況比起來稍小的光電板,架道3公尺高,並以1比2(架1片光電板、隔出2片光電板寬的空間)的間隔空隙方式去施做,農作物不但不會被影響,根莖類的作物產量甚至有提升。

 

 

(詳見「市民能源千葉株式會社」匝瑳營農型光電的宣傳影片)

 

堅持農業最優先主義,光電不能優先於農

東先生接著提到,「市民能源」的宗旨,包括重視再生能源、淨零碳排,同時也關注「地方在生」,而最重要的一環是「堅持農業最優先主義」。

他回憶道,十年前當他和夥伴開始來到位於千葉縣匝瑳市的農地案場預定地時,附近很多農地都處於休耕狀態,農業也跟著停滯。而光電板的投入,確實促成了在地農業的復甦。

 

 

大企業主導的農漁電,東 光弘代表:「不太好欸!」

在前幾天的論壇中,就曾針對台灣目前農漁電以大企業為主導的現況表達「我覺得真的是不太好欸」的東先生,在面對合作社夥伴以及生產者農友時也表達,即便日本對「農業光電」有更多法規限制,但也確實有一些以光電收益做為唯一目標的不良案例發生過。做為一個以農業為第一考量的公司,「市民能源」非常反對這種案場。

 

回饋在地農業

相對之下,東先生強調「市民能源」致力於扶植在地農業,將收入的7%提供農家們做加工產品(味噌、咖啡、啤酒等)、興建資材室、購買共用的大型農具。

 

「因為風險被賣電收益給分攤掉」在討論的過程中,東先生還提出了一個營農型光電非常特別的優勢,「農民們甚至更能致力於投入有機農業。」

 

解決在地社區問題

除此之外,做為以市民、社區為主體的農電企業,他們更可以致力於面對「農村在地問題」,包括回饋收入的3%給在地團體(家長會、自治會)、成立暑期課輔、推動在地旅遊/觀光農業等。

 

而這些細節,是非由市民主導的大型企業農/漁電很難做到的面向。

順帶一提,這也是主婦聯盟長期推動「公民電廠」議題,所期待的願景。

 

東先生的報告結束後,現場的夥伴們踴躍地提了許多問題。來自嘉義縣義竹鄉的生產者農友翁先生首先提問表示,台灣目前政策並不鼓勵「非溫室」的營農光電,但溫室農業通常伴隨著塑膠布包覆,塑膠布使用時長後會霧化,再加上光電板架設,整體來說將影響溫室內的日照。

 

台灣現行規定的突破可能性

東先生則回應,建議可以比照「市民能源」的實驗結果,做出細長、有足夠間隔的太陽能板設施,理論上不會對作物造成影響。這部分建議找小型的光電商進行定做,小型光電商為了與大公司競爭,較有意願進行客製化。

 

同時,針對光電被限制在溫室的規定,則建議找大學、企業、環境NGO一起做出示範點,在真正從事農業的農地建立太陽能光電設施,蒐集光電板下耕種,對作物的影響數據,並以此向政府提出遊說,修改現行規定。

 

如果農地終究會被光電進駐

不如讓真正重視農地/農業的市民自己來

在嘉義鰲鼓溼地地層下陷區進行毛豆、玉米、胡蘿蔔、洋蔥等耕作的農友郭大哥則表示,個人支持綠電,更反對核能政策,但農地還是有其農業的重要性,真心不希望看到光電在農地開發。

 

 

針對郭大哥的意見,東先生肯定農人對農地的重視;但也說明了自己經營營農型光電的初衷:「如果我們不以市民/社區的角度,主動投入市民發電,其他地區的經驗是,大型開發商甚至是不良業者終究還是會進駐,這種情況反而很難擋住,說到底這對農村並不是好事。」東先生強調,「那還不如自己帶著『農業優先』的前提與理念來投入。」

 

相較台灣的能源政策,因為被政黨對決、弊案疑雲、核電爭議給模糊;東先生則提醒大家,這個世界就是正在發展「淨零趨勢」!企業為了加入RE100,接軌淨零碳排供應鏈,就是需要永續的能源。

 

既然全球的企業、政府都有「找綠電」的壓力,那光電最終會與農地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就讓懂得重視農/漁業的人來參與,最好能讓更多公民、市民、社區的力量進入,對整體農業、農村來說肯定較為有利。

 

日本與台灣都一樣

必須設立嚴格控管機制,防止假農業真種電

 

來自高雄彌陀的露天養殖漁民張先生,因為有在魚塭旁經營以太陽能發電的咖啡廳,特別關心「市民能源」的經驗中,「生產收益」與「發電收益」的比例。張先生也向東先生請益,該如何避免目前台灣「漁電共生」政策下最為人詬病的問題 ─ 地主將土地轉租給系統商發電,青年漁民找不到魚塭可租。

 

 

針對收益的部分,東先生說明「市民能源」的農作物與賣電收益占比是高懸殊的1:9。而對此公司也因此有設立內控機制,防止農民放棄農業。這部分是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必須嚴肅面對,並設計出有效的管理辦法。

 

而關於法規部分,日本與台灣很類似,要求開發光電後,必須「維持八成以上的農業產量」。但東先生也補充道,這部分的稽查還是會依實際耕種事實認定,不會發生不小心減產就撤照的情況;但相對的,若真的抓到假農業真種電,會馬上執行撤照。也就是說真正的重點在於「稽查」。

 

RE100供應鏈的影響力,我們可能還沒看到

最後的最後,許多與會者針對東先生簡報中「市民能源」在2022年後突飛猛進的資金挹注感到好奇,東先生也很大方的跟大家分享,這是因為企業接軌RE100的壓力在2022後逐漸湧現。

 

在那之前,「市民能源」的資金都是依靠融資,2014年公司甫成立之初,甚至沒有銀行願意借錢,純靠50位在地居民出資,以一塊電板2萬5千日圓的方式,募集了300片。但企業購電、購買綠電憑證的需求上升後,主動前來洽談的公司就紛紛湧現了。

 

讓能源轉型成為在地創生、農/漁業發展的助力

在結尾這一段的討論中,對於我們這些做為在台灣進行倡議的環團工作者來說確實很有趣。因為能源政策與民生問題交織而成的政治現實問題,台灣常陷入不同發電結構的政策辯論,但也僅限於到底核電是否延役、綠能是不是圖利等問題。全球對於淨零供應鏈的需求、RE100對企業的拘束力,其實我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浪費太多力氣在現有的政策角力上。

 

希望在未來的倡議中,可以更多提倡、促進諸如「市民能源」,或者幾個在本次計畫訪談中所認識的在地農漁協會(ex. 南瀛養殖協會)等正面案例,搭配具有正向連結的國際趨勢,將綠能的利益導向在地的同時,也照顧農漁村社區的實際需求,讓能源轉型的影響,成為在地創生、農/漁業發展的助力,而不是阻力,真正落實公正轉型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