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的無限可能~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參訪記

您在這裡

作者
徐美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綠建築的概念行之有年,行政院於2010年1月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指示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主辦『綠建築教育示範基地參訪』,再委由社團法人台灣綠建築發展協會承辦。為了節能減碳起見,我們環委會一行人就近參訪公務人力發展中心。當天的導覽解說是中國科技大學的陳海曙副教授,站在門口的中庭面對熙熙攘攘的新生南路,陳教授說這是典型坐西朝東的基地,為了避免太陽的東曬西照,設計師硬是將建築以南北向來配置。
 
全區總計有三棟建築︰北邊的住宿棟樓高14層(鋼骨鋼筋混凝土)、南邊臨辛亥路的有6層樓高的教學棟(鋼筋混凝土)以及5層樓的集會棟(鋼骨),教學棟與住宿棟的二、三樓設計有玻璃天橋相連結,教學棟西北角設有弧形牆,牆下有一個美麗的圓錐玻璃尖塔,其牆影在炎夏之際具有涼爽及省能的效益。本來還利用夜間在燈塔外設計燈泡打光,也因為節能而關掉了。本中心主要提供公務人員以及一般民間團體訓練講習與住宿餐飲的服務,基地總面積有13,015平方公尺,而建築面積只有3,579平方公尺,實際建蔽率只占27.5%(法定建蔽率為40%),同時該基地保留4公頃土地屬未開挖,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花園土層以及蓄積地下水之用。
 
首先我們往北邊的綠色廊道走去,沿途的多樣性草本與灌木摻雜的綠植栽(有合菓芋、蕨類、白鶴芋、香椿、紅竹、榕樹等耐陰性植物)和連鎖透水磚步道,再加上一個景觀池,池裡看到不少水生植物和穿梭其間的錦鯉,感覺沁涼和無限的舒坦,全因為這種會呼吸的透水、保水以滋養大地的施工,對於都市的熱島效應,這就是典型的滯洪池。
 
老師說除了保留足夠的綠化面積,綠化量應以樹種來決定,譬如說︰一棵喬木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約為600公斤/㎡(而榕樹可以達到900公斤/㎡), 一棵灌木約為300公斤/㎡,而 草本植物約為20公斤/㎡。
 
從北側向左來到西側的步道(緊臨溫州街巷弄),當初設計的時候即主動退縮人行道空間用來種植一整排的楓香和草本植物,再左轉來到辛亥路與新生南路的交會點(基地南側)有一片約2000餘坪的大綠地,我們看到百年老樹『蒲桃』的成功移植、白千層、榕樹等喬木得以舒坦地自在伸展,只有幸福可以來形容。還有使君子攀爬上美麗的迴旋磚柱所形成的迴廊,正是多樣性植物的呈現。此綠意盎然係因大多採複層綠化(上層喬木、中層灌木、下層草本植物),所以每一單位面積的CO2吸附量幾乎可以達到1,200公斤左右。
 
接著從室外轉進住宿棟,我們參觀涼爽省能的客房,因未開窗採內凹式開窗以減少空調需求,還有整套省水的衛浴設備,以建造當年的時空背景算是先進。然而看到一次性盥洗用品的陳列算是此行最大的礙眼。
 
接著直上頂樓,有11台變頻的主機節能機,因其轉換的效率較好,降低用電消耗量。也看到綿密的中水系統管線,大多來自地下室的筏基雨水回收槽、以及泳池溢流水,主要用來馬桶沖水以及庭園澆灌。
 
從屋頂直下轉往停車場的地下室,發現樓層超高以便採用效率最高的複合金屬燈具,同時日光燈管也全面置換為T-5,節能減碳是不在話下。還自設有汙水處理槽,甚至將地下室洗衣間汙水也引入處理。最後又回到寬三十公尺的中庭,設計師巧妙地往地下開挖出一個直徑二十五公尺的天井直達地下層,藉以引進光線增加室內區塊明亮度和日間照明、並在此營造一個生態池,有野薑花、姑婆芋、筆筒樹、觀音棕竹等原生
種植物,讓圍繞在池邊的游泳池、健身房和餐廳具有開朗的綠空間,有別於一般地下建築的密不通風。
 
老師說設計師吳明修人高馬大卻心思細密,因為現行的綠建築九大指標中,以當時綠建築規範仍在研擬階段,本基地的設計水準就已經達成六項:1.綠化量、2.基地保水、3.日常節能、4.CO2指標、5.水資源指標、6.汙水處理及垃圾改善等,難怪在2003年可以榮獲『優良綠建築設計獎』。
 
我肯定政府推行的這種直接示範的環境教育,好讓普羅大眾藉由實際的參訪,深入了解綠建築之美,將來有機會自己選擇的時候,這種健康又會呼吸的好房子,會是一種新思維的考量與選項,那麼永續的居住環境才能真正落實推展開來。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