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驗,看過去、現在、未來的輻射食品安全(上)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在眾多當前的食安議題當中,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簡稱本會)自2012年起,開始注意到隨時間與飲食增加,輻射內曝也隨之增加的核污食品,從關心「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持續透過記者會、公聽會、國會合作及教育宣導等途徑著力,但有限於量測食品中輻射含量相關技術與輻射食品現況資訊不足,為更進一步了解311核災後,日本民間與學界如何做到食品輻射安全把關,遂在2014年11月10日,於臺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台日食品中輻射量測技術與現況交流會」,邀請日本生活俱樂部(簡稱生協)品管部槌田 博部長、削減有害化學物質網絡(Toxic Watch Network,簡稱T-Watch)中地重晴理事長,此為日本兩大進行食品中輻射含量檢測的民間單位,另還邀請日本長期參與車諾比核災調查的學者河野益近老師,來台與我國公私立相關檢測單位與團體進行交流與實例分享,台灣報告者則分別有核研所的邱鍠盛副研究員、本會的林雅惠秘書以及綠色陣線協會的林長茂常務理事。當日參與交流會的民眾約有130人,期盼透過邀請兩方的寶貴分享與交流,進而強化兩國民間未來對「食品中輻射安全」之把關,希望在監督政府之餘,並同時提升國人對於食品中輻射相關知識紮根的工作。

 

三年半了,日本的現況

長期研究大規模環境污染議題的中地理事長指出,311核災後,日本官方並未照預定的時程表進行,被外界提出的像是排水、土壤除汙、海洋汙染與廢爐等問題也仍未有好的解決方案,雖然銫134因半衰期兩年,因此現在汙染狀況已經減少許多,但半衰期長的銫137,100年後仍不會消失,卻需要未來持續不斷地監測;槌田部長也表示,日本政府雖然訂定平時每年每人可容許的輻射被曝標準是1毫西弗,但在緊急狀況下,20毫西弗也是可以的,畢竟還有很多地方是無法除污到1毫西弗之下,但是也請民眾不用擔心輻射食品的問題,都可以安心食用,這種說法在民間難以得到支持,加上官方並沒有公開太多量測的結果,所以即便一直不斷保證安全無虞,但透過輻射雲而降雨或落雪,造成土地存在高度污染的問題卻是時而可見。

河野老師在土壤檢測中,更發現南相馬的土壤在今年9月,仍可檢測出1620貝克的銫含量,污染作物與食品不言而喻。本會報告人林雅惠在交流會中,也秀出今年6月在福島縣縣北的下水道輻射檢測中,出現1017貝克的碘131,這種半衰期只有八天的人工核種至今仍可驗出高劑量,東京與神奈川也出現持續升高的現象,無論是土壤或是水的檢測現況,兩者都顯示即便過了三年半,福島核電廠的外洩反應仍在持續,污染的狀況並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而且河野老師在簡報中還提到,距核災處75KM的地區,仍難以倖免海嘯襲村的災難,但難道福島電廠的外洩輻射物質不會隨著海嘯一起移動到這些被覆蓋的地區嗎?

    日本雖度過零核的一年仍未發生缺電危機,但再一次地震仍可會造成福島半毀核電廠的擴大外洩,明年鹿兒島的核電廠也將開始運作,這些都是目前日本很大的輻射食品潛在威脅。而且人工核種銫與鈽的半衰期長遠,都再再顯示與輻射長期共存的時代已經躲不掉了…

 

民間自主檢測行動,啟動

輻射監測是一長期抗戰,因此T-Watch的輻射食品檢測行動,主要提供缺少檢測資源的居民檢測儀器,針對可能被汙染的土壤與食物進行樣本分析,由他們所支持的公民自主檢測據點在東日本約有100個點,除了支持公民自主檢測機制,亦有建置自身的輻射檢測實驗室,讓外界可送驗食物或土壤進去檢測,並長期著力在PRTR(輻射汙染源排放與移動登錄系統查詢)的制度上,希望能讓更多民眾隨時掌握輻射汙染的狀況。

而每周有600項食品在販售的生協,亦將輻食檢測視為重要且長期的議題,為確認每個食品都沒有輻射汙染才能提供給民眾,因考量攝入多種低量輻射食品可能就會超出一般人可容許的安全標準,所以訂定日本國家標準值的1/2,做為判定商品能否販賣的自主標準,若超標,立即停止供應、回收、通知生產者,同時讓每個人能夠了解輻射汙染的狀況、自行判斷是否要購買輻射食品,但若超過他們自主標準卻未超過國家標準,生產者則無法獲得東電的賠償,因此生協也成立生產者基金,以補償因超標無法販售所造成的虧損;為了讓成員也能即時獲得輻食檢測的資訊,有建置一搜尋網站,透過簡易的點選產地與食品品項便可即時查詢到生協檢測結果。

目前兩個民間單位的檢測儀器多以碘化納(Na I)偵檢器為主,但此類型的儀器結果變異大,因此事前校正的工作就顯得很重要,倘若測量的結果錯誤,就不知那些食品才是真正安全的,所以中地理事長強調「即使是公民量測,也需要準確的數值」,而生協目前正在集資增購敏感度較高的純鍺偵檢器,以提高檢測準確性。

無論是T-watch或是生協,皆是在車諾比核災發生五年內,便建構自身的自主量測輻射食品機制,因此在2011年一爆發福島核災事件,就能即時進行檢測輻食安全的把關工作,而不用歷經長時間的籌備與訓練作業,避免涉入大量的高輻射含量食物的機率,且在面對半衰期短的碘131,更需要在第一時間就能立即運作的檢測機制。因此在面臨有輻射食品進口以及三間老舊核電廠持續運轉的台灣,作為取經學習的表範。

 

檢測結果所看到的困境

由三位日本專家的報告中,可了解輻射汙染對於日本農業的衝擊難以回復,污染嚴重的作物有茶(靜岡、所澤、神奈川)、菇類(遠超過國家標準)、牛奶、葉菜類、穀物與養生食物(山草、竹筍、栗子、蓮藕),因輻射塵被降雨與落雪夾帶,因此土壤及牧草污染嚴重,當中又以福島、宮城、櫪木的稻與牛肉污染為高,而生協更在距災區100公里遠的牧場,測出牛隻含有高含量碘131,更枉論住在福島的小朋友攝取了多少輻射物質。

秋田與櫪木的土壤腐植層中也測出高濃度的銫,因此日本有17個都縣禁止使用植物與牛糞堆肥,並在核災發生後五個月設立肥料與飼料的輻射標準。

槌田部長表示核災至今3年半左右,銫134減至3、4成,銫137到7成,但中地理事長點出,在日本的四成糧食自給率中大多為米,因此米的檢測要更嚴謹,加上有機與傳統農業受到莫大的衝擊,擬定未來保護與公告檢測資料對策就顯得很重要。

    長期參與車諾比核災調查的河野老師,則從兒童尿中銫含量的檢測中得知,女性可能攝入的輻射銫風險較高,男性因為肌肉組織較多,體內擁有較多的鉀,因此除了另外訂定兒童標準,也應針對不同性別制訂不同的安全容許標準。(續看〈從日本經驗,看過去、現在、未來的輻射食品安全(下)〉)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