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經驗,看過去、現在、未來的輻射食品安全(下)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續接從日本經驗,看過去、現在、未來的輻射食品安全(上) 

鑑於日本,觀於台灣

    河野老師舉出距車諾比1000公里遠的內陸國家奧地利,研究顯示透過內部吸入或食入途徑造成人體受曝比例就有87 %(見詳細圖說),顯示內曝的風險遠高於外曝,雖然台北距離福島大約是2500km,且非內陸而是四面環海的地理條件不同,但台灣與奧地利相同之處在於,自受災區進口的汙染食品都是最大的影響。因為車諾比核災後,河野從日本市面販售的商品挑選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義大利的麵食、歐洲進口月桂葉等多項食品皆有發現含有高量輻射,顯示污染食品易透過貿易途徑流通各國,對照現在的台灣也早已發現輻射汙染食品流入市面的情況,不能輕忽。

    日本三位專家皆強調,核災發生之後的第一時間避免相當重要,所以事前籌備與預防措施需要先建構好,但是面對會後民眾對台灣官方有無相關應對措施的提問,卻得到「緊急應變是原子能委員會負責」、「漁業署雖有訂定沿岸輻射應變措施,但邊境漁產是歸衛福部管」、「農糧署表示核災若發生,銷毀方式則依照原委會指示辦理」等答覆,對於詳細對策卻沒有共識,從邱鍠盛與林雅惠的報告中,可了解進口食品歸衛福部、農林產與飼料歸農委會、水產歸漁業署、酒歸財政部,不同的食品負責的單位就不同,管理權責亦分散缺乏統整,我國若有擬訂核災發生時,提供各主責單位的SOP防護對策,統籌與各單位提早熟悉台灣的即時因應措施,如此才能有效將人民受到輻射被曝的風險降至最低,但只要不廢核,政府與民間永遠都有需要預先準備的必要。

    面對驗出超標食物的處置方法,台灣因量少,由原能會統一集中儲存,但像日本擁有大量被檢出超量的污染食品,並不會採用焚燒燒毀的方式,因為這樣會造成另一種輻射塵的汙染,河野老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將污染食品送回原採集的地點,因為目前世界仍未有效的方式可以處理不斷增加的輻射污染食品。

    另外,從日本的輻射汙染現況,還需考慮受到核污水排放海洋所造成食物鏈與水質的輻射物質累積(漁業署)、學童的營養午餐(教育部)、農地與國內飲用水水庫受污染(農糧署與水利署)等各種困境,這些都是我國在制訂防災政策中應納入的重點,雖然核研所的邱副研究員表示,台灣在測量檢定較日本嚴格,但我國在進口日本食品批次為世界第一的前提下,平均一天卻僅檢測少量的45件食品,且對照日本即時公告檢出食品資訊,台灣官方至今仍不願透明公開已檢出的低量輻射食品詳細資訊,對於常檢出低量輻射食品項目、國際增添的管制項目與日本不斷的輻射外洩突發事件未有任何對應 ,加以中央未編列檢測經費,以及我國所謂的五縣市管制,充其量就只是靠進口業者自填製造地為日本何縣市的報驗表單來篩選;而我國的食品中輻射安全容許標準更未依照國人膳食習慣與糧食自給率來訂定,一切的種種都令人民感到不安與擔憂。

現在與未來的因應之道

    綠色陣線協會的常務理事林長茂說道,台灣還有多少輻射屋,我們其實不知道。我們以為安全的地方,往往暗藏危險,輻射食品亦同。因此在調查核種留滯在各種不同環境狀況,就需要有綜合性的評估考量。

輻射汙染並不會依照同心圓的方式擴散,污染的區域隨著各種外因而分佈不均,但被曝與攝食卻是每天都在進行,即便進口的食品符合日本現行的安全標準值,公民仍有權利知道受到汙染的地區與食物種類,就像本會一直訴求「人有免於吃輻射食品的自由」,日本的講者也強調,未來仍必須持續跟污染共存,但人要有選擇權、選擇是否要將輻射污染的食品吃下肚。

因為即便單一品項所含低量輻射符合國家標準,但吃下不同含有低量輻射的食品所累加的劑量,也是有可能會超過一般人所能容許的安全標準,而且除體內被曝,也需考量到體外暴露,目前全世界並沒有一套可以計算每天每人的總被曝量的機制,因此最好的防護措施就是,體外與體內兩邊都需要盡量減少被曝的機會。

福島核災已讓鄰近災區的孩童,罹患甲狀腺癌的比率增加30倍,且國際已經充分的科學證據顯示,低量輻射也會造成健康上的危害(詳見https://goo.gl/YpbDPP),因此本會在成立之初允諾要做「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的台灣公民,在我國欲放寬輻射安全容許標準之際,積極擋下可能讓國人與孩子攝入更多可能受污染的輻射食品,並不斷訴求官方應謹慎評估人體危害風險、制定嚴格的管制規範、提高抽驗率與公開檢測詳細資訊,我們確信,源頭管理才是有效的把關之道,可能遭受核污染的食品應立即在產地及海關邊境被攔截,不能等到輸台或流入市面後才亡羊補牢,輻射食品的議題從來就不只是少數人的事,食的安心是我們一路走來的目標,也是我們守護孩子最衷心的期盼。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