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塑行動不停歇 全民開啟非塑生活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事務所

每天睜開雙眼到入睡前,人類就大量的與塑為伴,長期使用的生活器具(玩具、食器、鍵盤、水杯),或用完即丟的便利載具(塑膠袋、寶特瓶、保鮮膜、包裝材),甚至是洗面乳中的顆粒,都是扼殺環境生態的殺手。塑料垃圾是一般及海洋廢棄物之大宗,而台灣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5個塑膠袋,加總每年180億個,用量是歐盟國家的3.9倍。

塑膠的存在,在使用過程直至丟棄後都具釋放毒害的風險。如塑化劑,存在於大廠飲料及化妝品中的成份,或食器加熱時產生,形成環境荷爾蒙,造成人類生殖功能受損,也提升過敏、氣喘、罹癌的機率;塑膠不易分解的特質,即使掩埋仍千年難化,若無妥善回收,經焚化爐燃燒便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對健康與土地造成沉重負擔,至於漂流到海洋的塑料廢棄物,碎裂成微粒後,也將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塑料四處充斥,國人仍不擅辨別其種類。1號PET用於製成透明寶特瓶(熱變形溫度65℃)、2號HDPE多製成不透明塑瓶及塑袋(熱變形溫度80℃),3號PVC(聚氯乙烯)製成雨衣、保鮮膜等,最易產生劇毒戴奧辛。4號LDPE(低密度聚乙烯)製成牙膏軟管、5號PP(聚乙烯)製成塑膠餐盤與杯子(熱變形溫度100℃)、6號PS製成保麗龍與養樂多瓶,不屬1-6類者則統歸於7號。

本會長期推廣生活環保,從日常做源頭減量,2014年至今更著重提倡減塑,增加逾二十多場宣導課程,開放申請「認識塑膠密碼」、「綠背包旅行趣」、「減塑避毒保健康」、「食器安全與廚房清潔」等項目,走入校園、社區、咖啡廳空間,傳達塑膠減量的重要性。針對兒童另安排綠繪本《塑膠袋流浪記》說故事活動,搭配海洋濃湯、海洋生物誤食或受塑膠製品纏繞的圖片,並在九宮格連線遊戲中,挑戰分類不同編號的塑膠垃圾,加深孩子們的深刻印象。

透過講座,學童藉塑膠教具學習辨識種類,親子們了解一次用品減量方式,實踐在飲食、交通、旅遊等層面。社區場年長聽眾們則在講座後,比其他年齡層更知能即行,檢視家中食器材質與編碼,避免消費精緻包裝,或附帶塑料用具的商品,進而影響其他家庭成員。

改變從行動開始,自備提鍋、筷匙,使用不鏽鋼吸管、竹牙刷,支持使用環保餐具的店家,拒喝瓶裝水也少購買手搖飲料。攜帶菜籃、購物袋和蛋盒(非丟棄式)上市場買菜,也將家中的塑膠或美耐皿餐具替換為陶瓷、金屬材質,都能大大降低塑料的消耗,減少垃圾量也顧及全家人的生活安全,更搭上綠色時代的新潮流。

 

─相關連結─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