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顏色,有關流行的綠色生活

您在這裡

作者
江宜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綠色代表生命、希望與環保,但多少人能活出真正的綠色生活呢?面對環境的挑戰,產業界與金融界發現創新綠色商機,將其塑造成一種流行的消費概念時,有多少人能夠快樂的實踐綠色生活,而不落入另一個圈套?

「綠色生活」不是表象,而是基本認知和實際行動的改革。這是一個無關顏色,有關流行的新生活方式。

物質經濟的線性迷思

人類在二十世紀建立起的物質經濟體系將所有物品依循線性模式處理:原料開採、生產製造、行銷分配、消費使用、到最後的廢棄處理。為了維持這個系統的順暢流通,廣告不斷刺激消費者慾望,也使得人越來越不快樂。

然而,我們不可能無止盡開採資源、無限制的製造廢棄,解決的方法只有將線性的系統轉變為循環的系統,一旦物質可以完全回收再利用,就能達到零廢棄的永續目標。但在達成這個階段之前,消費者最能做的就是適度消費與源頭減量。

減量的放大效應

從線性的經濟系統來看,生產出一個產品,需要消開採資源、消耗能量,資源與能量在製造及運輸過程中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利用,產品被消費者取得之前,必然有許多浪費掉的資源或能量。

因此若能從消費端減少一度,在生產端可以節省大於一度的能源消耗。少用一個紙杯,也許可以少砍一株小樹苗、省下灌溉水與運送材料的能源。力行減量消費的效應,遠比眼睛看到的更多更大,累積起來的力量不容小覷。

 源頭減量政策新上路

環保署自2008年起,即針對一次用品展開減量計畫,目前已完成包括公家機關及學校不提供免洗餐具、推動環保旅館等、因應台灣茶飲文化的「一次用飲料杯源頭減量與回收獎勵政策」則於2011年5月1日起,連鎖便利商店、速食店、飲料店等均須提供民眾「環保消費」的選擇,電視新聞也播出環保署長持環保杯買飲料的畫面。

不管是自備環保杯到店內盛裝飲料,可享有優惠,或將印有回收標誌的紙杯、塑膠杯拿至原店回收換取獎勵金,都能鼓勵消費者減少使用一次用飲料杯。不論實際上的成效如何,我們樂見政府及業者能為環保達成新的共識。

如果抱著「就算我不用,別人也會用」、「隨身帶著杯子很麻煩」等想法,在尚未嘗試前就將綠色消費拒於門外,那也就喪失了「用行動改變世界」的權利。這個權利應該是人人都享有的,只要身為地球的公民,與其對著劇變的環境與世道興嘆,還不如花一點力氣落實,並開心地享受「為地球盡了一分心」的成就感。

讓綠色生活成為新流行

本會長期推動源頭減量,2011年也與環保署共同推動「我的綠行動生活」與「綠背包旅行趣」計畫,目的在教育消費者從生活小處減少多餘的資源浪費。平日外出攜帶環保杯、手帕與餐具;旅行時自備個人盥洗用品,減少使用旅館提供的一次用品,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時,也把美好的環境留給更多人。

綠色生活除了注重環境、身體的健康外,也要讓心靈符合自然的規律,如何把綠色生活變成一種新的流行,並且快樂的落實,才是最重要的。從今天開始,為自己準備一個綠色的心吧!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5期會訊(2011.6.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