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教案培訓營/糖糖危機

您在這裡

作者
陳其農/主婦聯盟基金會秘書

 乍看「糖糖危機」的課程名稱,大家便可以輕易地猜測到這堂課的核心主題是「糖」,但是要如何進行,才能讓學員們以及未來教案推行的對象認識糖、了解糖,進而能夠有判別糖的分辨力,是我們這次學習的重點。

    在課堂一開始,維琳老師與我們分享自已的經驗,由於身體發生一些狀況,讓老師開始注意糖的攝取量、注意產品背後的標示,也開始靜下來去傾聽身體的聲音,發現到原來糖「到處都是」,並且遠遠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複雜。於是,我們回到最初「人為什麼愛吃甜」的原因,再討論現在的糖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又對人體及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面對「糖糖危機」,我們可以怎麼做

 

◎吃甜的意義

    其實,糖是我們身而為人的飲食習慣中,再自然不過的一種獲取能量方式。過去,愛吃甜是一種保護生命的身體機制,也有求生的意義存在,例如分辨食物是否有毒、蔬果是否成熟。現在,糖變成如此隨手可得、吃甜食成為一種慾望,已不再是為了生存,甚至吃過量的糖將對身體造成危害。

    不同與以往,天然果糖通常經由適量攝取的水果取得,由於在吃這些食物時,總會伴隨著纖維質,可以抑制果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所以這些天然果糖並不會構成對健康的危害。維琳老師介紹了現今最常見、儘管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商品中也能看到的糖─高果糖玉米糖漿。

 

◎合法的毒藥─高果糖玉米糖漿

    現今,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HFCS)充斥在市面上,大家如果進入超商隨手拿起一瓶飲品、一包零食或湯料、調味劑,仔細看後面的成分標示,就可以看到水果果糖、菊粉、葡萄糖果糖糖漿、Isoglucose、菊苣根…,這些都是高果糖玉米糖漿混社會的武俠化名。這類人工果糖由於甜度高、價格低廉、保值期長以及液體狀不需加熱溶解等低成本因素,受到廠商的大量使用。

    而我們為什麼特別將高果糖玉米果糖提出來討論,除了現在的大規模使用外,更嚴重的是它嚴重危及我們的健康。高果糖糖漿不像葡萄糖會刺激「胰島素」或「瘦素」的產生,人們食用後反而會更容易感覺飢餓,然後攝取更多熱量造成肥胖問題。並且研究發現這種果糖會擾亂身體的正常代謝、導致血壓、血脂與體脂都升高、傷肝,造成慢性疾病的罹患率,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另外,環境面,製造高果糖玉米糖漿多由單一種植的基改玉米提煉,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施加許多農藥與肥料;接著又需使用大量的發酵液體、酵素、真菌及化學成分,在16座化學工廠中進行生產,對於當地環境都是額外的負擔。

◎找回舌尖的味覺力

    在了解糖「美味」背後的「危機」後,老師準備了兩瓶寶特瓶分別裝著細砂糖水、特級果糖水,測驗學員們第一道為健康把關的味覺力程度。首先指定學員先喝藍色瓶蓋的水,再喝紅色瓶蓋的水(順序是讓學員先和砂糖水,再喝果糖水),讓學員們品嚐後分享評鑑的結果。結果大約三分之二的學員精確地指出紅瓶是細沙糖水,因為喝藍瓶水時,舌頭會有黏澀感且不順喉,紅瓶則是有相對順滑口感且有自然果香;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分辨不出來,尤其是一位大學生學員完全把兩瓶的特質顛倒,甚至認為高果糖糖漿水是甜而不膩的好滋味。透過這次實驗,讓學員意識到味覺力如此重要,而多少人已經幾近喪失我們最基本的分辨能力,我們應該更留心身體傳達給我們的訊息。竟然有這麼多人分辨不出好/壞糖,這個震驚的結果是很有突破性的教案方式。

◎課後總結討論

    在課程的最後,我們對人工果糖議題加深討論:「當人工果糖與菸、酒一樣會上癮,該不該控管?如何控管?」。

    儘管人工果糖並不像菸、酒有立即性(疾病研究證明)或是對他人造成的(煙味、酒駕)影響,而比較像個人選擇的行為,因此似乎很難有控管的緣由,但學員們一致認為應該進行控管,分別在政府的法規制定以及衛生教育與個別消費者的自我控管。最直接的就是由政府規範廠商使用此人工果糖的比例(設定上限標準),嬰幼食品不得添加;而若有使用之的廠商應該標示清楚,類似我國現在的基因改造作物的規範,並且透過衛生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親師座談會、家長烹飪課等)進行宣導,讓廣泛的社會大眾了解「糖糖危機」,而具備自行抉擇的力量。

 

    面對糖糖危機,我們必須從自己開始做起,我們期待未來學員可以把這個重要的概念和知識分享給更多家庭,也慢慢恢復所有人的味覺力,因為「你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在改變世界(麥可‧波倫)」。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