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殘留農藥多 應建立正確用藥觀念

您在這裡

作者
徐沛然(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對身體有什麼傷害?」「怎樣才能減少吸收?」「市售蔬菜的殘留狀況如何?」一談到蔬菜農藥殘留,社會大眾經常抱持著以上這些疑問。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長期以來關心食品安全,更特地於九月份舉辦「農藥基本認識」系列講座。9月13日的講座中,擔任講師的基金會秘書張玉鈴表示,農藥廣泛使用於我們生活各類農漁牧產品當中,唯有在源頭透過管制,並教導農民正確的使用觀念,社會大眾應有警覺能力。而友善環境與人類有機農產品更是應該大力推廣的農作方式。

農民經常使用農藥以防治農作物遭受病、蟲、草、鼠等生物的危害,並調節作物生長,提高產量與品質。除了農作物以外,養殖漁業、畜牧業也經常使用各種藥劑以確保產量。張玉鈴舉例,釣蝦場的池水經常呈現碧綠色,即是因為施用了孔雀綠的關係。孔雀綠是強力的抗真菌劑,但會造成肝臟病變、貧血、甲狀腺方面問題,甚至影響胎兒成長。因影響人體健康,政府已於2006年公告禁用。張玉鈴說,通常海水魚會比淡水魚用藥更少些。
 

張玉鈴表示,近代以來的農藥,傾向集中種植單一作物,雖然容易管理、產量也高,但容易因為病蟲害受重大損失。而農藥的特色是,效力高,致死作用迅速,適用範圍廣,不受區域的生態條件限制。且因工業化生產,搬運儲存都很方便,所以農民很愛用。且實質上使用農藥的經濟效益相當高,投入的成本與產出收入的比值可以達到1比5,

農藥依原料成分可以分為無機農藥、植物性農藥、微生物農藥、有機合成農藥等等種類。依性質分可以有,毒力、藥效、毒性的差別,且藥品名跟商品名不同。因種類繁多,張玉鈴提醒,如果不慎農藥中毒,記得帶藥劑去醫院,醫院知道成分才能對症治療。

台灣蔬菜農藥殘留的檢查機制,分為由農業改良場對禁用藥物的「田間檢查」;在蔬果拍賣場抽查的「拍賣前檢查」;以及由衛生署負責的「販售檢查」。然而,張玉鈴指出,拍賣前檢查的抽樣太少,一天2、3千公噸的蔬果,僅抽查200件。販售檢查又不夠即時,等到結果出爐,蔬菜早就已經被吃下肚。所以她認為,現行檢驗機制無法完善保障消費者健康。

依據統計資料,台灣有7%土壤污染來自於農業。每年亦有許多農民因沒有正確施用農藥,造成自己急性中毒送醫的狀況。張玉鈴表示,農藥顏色通常很鮮豔,且含有臭味,以警示民眾不要靠近。「沒有正確用藥知識,比農藥本身更可怕。」張玉鈴認為,需對農民和消費大眾宣導與教育農藥相關知識,以確保社會上每個人的健康無虞。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