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興」勢力的崛起-富興社區

您在這裡

作者
黃德秀、劉弈廷、林庭安、張志豪、游富傑、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

鳳梨「興」勢力的崛起-富興社區

※本文為本會與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黃德秀研究團隊合作,協助刊登其研究成果「農村創生之路系列」第四篇。

富興社區的鳳梨田,資料來源: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花蓮縣富興社區位於瑞穗鄉的台九線上,近年來,從默默無名的農村再生社區,變成各電視節目爭相來訪的地區,富興社區參加農村再生的時間比別人晚,但是它卻在短時間之內做出亮眼的成績,這過程中經過了多少努力才有這樣的成果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組織聊天會,凝聚社區共識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富興社區於民國100年開始接觸水保局農村再生一系列的培訓課程,他們發現農村再生的核心包含了生產、生態及生活三個面向,而這也是富興社區一直想要朝向的目標,因此在聽到如此振奮的消息之後,楊清茂總幹事也迫不及待的想要跟社區的夥伴們分享,楊清茂總幹事笑著說:「在那一次說明會結束的時候,我跟太太兩人輪流開車、吃便當,在回程路上馬上打電話召集社區理監事至活動中心傳達我聽到的消息。」社區的夥伴認為這項計畫非常的值得去執行,因此社區幹部之間就有了共識,為了讓計畫能夠執行的順利,富興社區將原本的6個理事3個監事,調整成12個理事3個監事,如此一來,就算討論事情時來了7或8個社區幹部也有能力決定社區事務。不僅如此,為了讓不是社區幹部的人也能參與到社區事務,富興社區組成了「聊天會」,藉由「聊天會」逐步讓社區的居民來參與社區的工作,無形中可以省掉傳達訊息的過程,而在執行農村再生的過程中遇到問題,也能一起克服和凝聚社區的共識,這樣的模式才不會讓問題繼續惡化。楊清茂總幹事認為團隊運作的過程中不要有功獨攬,有功、有過社區的大家都要榮辱與共,就算只有小小的成果都要感謝所有參與的人,這些感謝與肯定也是未來社區夥伴們持續前進的動力。

社區夥伴共同製作農產加工品,資料來源: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社區產業的選擇-鳳梨

富興社區種植很多作物,如:鳳梨、落花生、雜糧作物等,當初他們在選擇社區代表作物時也費盡了苦心,但富興社區在選擇產業上有自己的一套標準,首先,在開「聊天會」的過程中會請大家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不管在社區的職位有多高,都不能自己決定社區的產業,而是讓社區的大家一起決定!富興社區剛開始討論的產業有落花生、雜糧作物和鳳梨,但到底要選取哪個產業才是對社區是最好的呢?因此,他們考量了這些作物的幾個特點,第一,作物是不是具有在地的獨特性;第二,作物的可塑性有多大,能不能多元化發展;第三,作物是不是很容易取代,富興社區依照上述三個特點去做分析。他們發現,第一、鳳梨本身就是在地的產品;第二,鳳梨不管結合在餐飲、冰品或是加工類,鳳梨的面向特別廣;第三、富興社區地理條件適合種植鳳梨,因鳳梨種植在沙粒質且排水良好的地方會比較好吃,而富興社區的土地非常差且都是石頭,加上富興社區地處至高點所以水源不足,也因為以上幾點原因他們發現鳳梨是很適合社區的主打產業,雖然富興社區的地理位置已是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冬天較冷,鳳梨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因此需10個月才能收成,但也因為富興社區的鳳梨生長較久風味也比中南部的鳳梨還要好,所以曾經吸引了知名鳳梨酥企業「微熱山丘」前來契作120公頃。

近幾年來,透過水保局花蓮分局持續的陪伴與協助,富興社區研發了鳳梨酥、太陽果、醃鳳梨、鳳梨豆腐乳等鳳梨相關產品在電子通路上販賣,也透過文化生態的導覽及產業DIY的體驗讓更多人了解富興社區,而來到富興社區可以品嚐到許多鳳梨風味餐,他們透過鳳梨來入菜讓遊客品嚐到鳳梨的鮮甜味。除了鳳梨,富興社區還擁有200多甲的造林地,自然生態更是富興社區的特色和優勢,未來不會高度開發已是社區居民共識,自然氛圍結合環境友善的低密度開發,讓民眾體驗都市無法看到的景色,雖然富興社區本身的生產條件不是很好,但卻擁有金錢買不到的自然環境,「讓環境永續長存,方能細水長留,才是留給後世的寶藏」楊清茂總幹事如此說。

富興社區鳳梨製品組合,資料來源: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

 

富興社區青年人口回流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這是楊清茂總幹事對於培育下一代年輕人的理念,要讓年輕人能永續的留下來,首先,應該要打造能讓年輕人回來發揮的空間!楊清茂總幹事提到:「民國60年代富興社區就已經有種植鳳梨了,這些年已經累積許多的生產經驗,而我們缺的是加工的部分。」如果一直堅持用古早的傳統方法,在加工的時程上會變久變慢,另外,可能還會有衛生的問題,因此加工機械化,品質就可以掌握在手上,而這些也需要社區年輕人的幫助與想法,才能讓社區的產業持續的創新。

當初年輕人回來,也經歷過磨合期,例如,年輕人回到鄉下無法接受及認同鄉下的生活模式、長輩們管太多讓年輕人沒辦法自主的發揮等,因此要如何去相信年輕人很重要。在訪談時,有輛遊覽車緩緩的駛進富興社區,楊清茂總幹事高齡80~90歲的母親緊張的大喊:「清茂阿!客人來了,快去幫忙開火車!」楊清茂總幹事回答:「不用啦!年輕人都安排好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對於楊清茂總幹事來說,傳承給下一代沒有一定的法門,信任年輕人的安排是最重要的。或許有時候年輕人的做法會繞了一些遠路,但要看的是最後的成果,楊清茂總幹事說:「我能給年輕人建議,但年輕人不一定要用,如果年輕人有好的想法就可以做,如果做的不是很好我還是要從旁協助。」從上總結,年輕人回到社區應要為自己的未來而努力,除此之外,社區前輩要將年輕人要留在社區應該要讓他可以達到理想、願景,為年輕人創造好的立基,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是必要的條件。

楊清茂總幹事說:「富興社區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可能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後面要走的路還有很多。」如何讓富興社區真正的成為一個亮點,並能讓其他社區仿傚,這是楊總幹事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除了藉助年輕人的力量,社區主要的幹部也應該再上升到另外一個層次,不能一直安於現狀,依循過往經驗,社區也需要創新,因此社區必須走出去,創造社區將來的效益、增加附加價值、就業機會等,如果未來社區沒有人力了,就會漸漸的改機械化,但現在富興社區還有人力,楊清茂總幹事希望大家都可以互謀其利,共好共榮,並在理想與現實中取得平衡。未來,楊清茂總幹事希望能將社區的福利和生活品質做得更好而產業的目標是鳳梨從生產到消費,達到零廢棄,邁向產業六級化,最後,楊清茂總幹事說:「自己住的地方就要靠自己努力!」更多詳細內容,可參見「農村創生,欣欣向榮:記錄臺灣農村的創生之路」一書。

富興社區FB 

資料來源:《農村地方創生模式之研究》,作者:黃德秀、劉弈廷、林庭安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