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逆襲「來塑洶洶」?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新冠病毒疫情下,逆襲「來塑洶洶」?

 

新冠病毒疫情重重地顛覆、衝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卻也意外地為生態環境帶來一點喘息的空間。少了商業、運輸部門的排放,全球排碳量可望減少6%;而各大工廠的停擺,也使飽受汙染毒害的社區見證前所未有的減緩時刻。

 

然而,我們離樂觀還相當遙遠。國際媒體以「塑膠海嘯正威脅後疫情的社會」為題,指出疫情使全球石油價格跌到谷底,在交通運輸等需求遲須低靡的狀態下,石油公司及相關產業,正企圖以提高塑料生產量彌補損失。

 

舉例而言,在疫情延燒之際,歐洲塑膠業者紛紛以防疫之名,要求歐盟重議、展延將於2021年實施的一次性塑膠禁令(註一)。

 

歐洲塑膠加工協會(EuPC)於4月8日對歐洲議會發布公開信,內容提及:「一次性塑膠禁令並未考量到衛生安全的問題,塑材是維持衛生、隔絕感染源的重要材質。」然而,這可說是業者借由疫情攻擊環保政策的投機行為,歐洲環境局(EEB)回應:「塑膠禁令旨在減少吸管、攪拌棒、餐具、棉花棒、等不必要且已有合適替代品的10項塑膠產品,至於醫療用的口罩、手套、手術袍等重要物資則屬允用範圍。

 

回到台灣,在疫情爆發後,許多餐飲業者紛紛在縣市環保局的默許下,以防疫的考量,內用全面改回使用免洗餐具。然而,有待釐清的是,為維護用餐環境的衛生安全,使用免洗餐具是必要之惡嗎?再者,疫情期間使用一次性包裝、免洗餐具真的比較衛生、安全嗎?

 

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塑膠及不銹鋼表面的存活時間最久,可長達3天;相較之下,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新冠病毒在布料及紙質上存活的時間幾乎不過1天。

 

由此可見,內用或外帶所使用的免洗餐具或拋棄式塑膠袋,是病毒比較偏好的材質。另一方面,可重複利用的餐盒、棉質購物袋等,經過確實的清洗、消毒,同樣能安心的使用。我們認為,防疫與減塑環保並不衝突,也非常遺憾許多店家因疫情而拒絕顧客自備餐具外帶的行為。

 

使用免洗餐具並無助於防疫,餐飲業者應落實更全面、有效的衛生安全措施,例如:加強餐具清潔消毒設備、把關食物處理流程,及督導員工落實衛生安全準則等,提供乾淨餐具,而主管機關也應主動提供相關輔導、協助,而非被動允用免洗餐具。

 

也許我們將在數年內克服、解決病毒與疫情的威脅,然而,期間多用的每一個塑膠袋或拋棄式塑料,將存在遠比病毒還更長的時間,加劇環境的浩劫。減少塑料等廢棄物的問題,和防疫同樣重要。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應思考的是如何為環境做更多的努力,而不是走回頭路,更應該把對病毒的恐懼,視為進行根本改變的契機,以免落入避免掉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思維中。

 

註一:2019 年經歐洲議會的表決,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一次性塑膠禁令」,將禁用包含吸管、攪拌棒、餐具、棉花棒、等10項「非必要」且「已有合適替代品」的塑膠產品。

 

參考資料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