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緣分或壞緣分-營農型光電的日本案例與在台灣的可能性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南部辦公室|陳婉娥主任

當收割機開進去毛豆田時,日本秋田的農夫顧慮架在田邊的太陽光電支架,作業時間拉長了。隨著毛豆長大到收成時,太陽光電下的毛豆跟完全曝曬在陽光下的毛豆產量相同、品質相當,加上太陽光電發電利潤,讓農夫的收入多增加了太陽光電的利潤。

在靜岡的茶園,冬天來臨時茶農都要為茶樹覆蓋防凍網紗避免茶樹凍傷,或是在收成前兩個月也需要為茶樹覆蓋網紗,避免陽光照射保持茶芽鮮嫩,現在茶樹上有太陽光電板,讓茶農簡化作業程序,也能避免茶樹凍傷或受霜害。

日本發生的「農業上的光電」,透過配合毛豆、茶、藍莓、黃豆甚至水稻等各種農作物的栽種過程,逐漸發展出以農作物光照需求出發的太陽光電,發生在這些農地上的「事件」都有一致的評估過程:農作物的需光性、不減損農業收成、農耕機具開得進去、部分農地轉用以及增加農民(或團體)的經濟收入。

當我們仔細的爬梳日本營農型光電政策,發現那是幾乎是與台灣過去發生的失敗的營農型光電相左:完全從農業經營考量與出發的光電政策,讓建築在農地上的太陽光電與農業之間的關係相互助益,不論是從農民的經濟層面或是從農作物的收穫面來看,在日本的農地光電與農民之間的關係,多半是好緣份的發展,反觀台灣,過去政策的發展多半是從「光電需求」出發,反倒發展成與農業相互競爭的關係,成為無法讓人接受的壞緣份了。

我們將從日本的經驗,以農業的角度、農民與社區共利、農地政策三個主題進行有關日本營農政策的分析,這一系列的文章一方面是希望能更全觀的看待日本的農業政策如何結合再生能源,使之成為互利關係,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為台灣的農業與再生能源找出一種好緣份的可能,成為台灣政策的參考。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