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美國的案例來看農地上光電
您在這裡
2022年的今日,我們已離2050不遠了。淨零轉型「收作業」的時間日漸逼近。如果我們將各種不同的發電種類目標分開來看可以發現,太陽能的發展似乎會遇到不少瓶頸,在2020時,台灣的光電發展遇到了一個重大的變革,也就是俗稱的「光電77事變」。農委會於該日推出「農業主管機關同意農業用地變更使用審查作業要點」新增第七點之一。限制除了破碎的農用地外,兩公頃以下的農地依法不得設置太陽光電。修法後帶來的嚴格規範,再加上過短的緩衝期,使得光電業者前期投入付諸流水。
但農地上的光電真的是壞的嗎?我們真的能排除台灣所有的農地達到光電設置目標嗎?許多的問題在我們的心中浮現,於是在查找與拜訪後發現,世界上不乏農作物與光電共存甚至是共好的案例。
以日本為例,2011年的福島核災除了廢核的所帶來的能源轉型壓力外,更有著許多的農家因為核災的緣故原先的農戶被迫離開他們的農地導致鄉村荒廢。隨著核災的後續處理與時間的漂移,日本的青年投入了在地發展的願景,透過協助農民在農地上架設太陽能板,讓農民可同時享有作物及賣電收入的兩成,除了不讓那些適合種植的良田被荒廢,更能增加吸引年輕人回鄉務農得收入。
眾所周知,植物的生長脫離不了,水、陽光、土地。在農作物上方覆蓋光電板,違反了植物最基本的生理原則,屬於互相衝突的兩項事務,以美國的番茄種植為例,他們將光電板已向南傾斜18度以達到最佳收光角度,並將光電板架高高側2.2公尺、低側0.8公尺,並在光電板下方、兩側種植番茄,監測當地的微氣候(氣溫、相對濕度、土壤溫度、土壤含水量、光照量、風速)
圖:營農光電與番茄種植實驗場域與實驗組與控制組位置 (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 1 )
研究對於光電板是否對於種植各類作物有影響。他們在選定一個場域後,分為控制組(C)兩區,實驗組光電板下方(P)4區、光電板兩側等(R)4區。再將實驗組成兩類不同的灌溉模式,分為土壤含水量75%(飽和,F)、40%(稀少,D),並記錄於光電板高、低兩側的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