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發展與人文素養(上)

您在這裡

作者
林俊義/前環保署長,東海大學生物系教授

60年代以前,科技的本質乃為「全人類造福,促進世界進步」的崇高理想發展,因此,科學是人類的資產,是公開的,是客觀的。不幸,自70年代後,科技的本質產生了大變化,再也不朝著「全人類造福,促進世界進步」的崇高理想發展,而變成軍事化、秘密化、政治化、商業化及企業化。換言之,科技的成果就變成了商品,變成受政治控制的事務,並以秘密化來保護其成果,且資源大量朝向軍事武器的發展。科技成果的利潤大都由科學家、國家、企業來享受,至於科技產生的負面影響,都置之不理,後果由社會大眾來承擔。

各種科技成果變成商品化後,其目的不再是增進人類福祉了,而只是個人、企業及國家的圖利工具而已。科學家已變成國家機器及企業集團的高級員工。科學秘密化後,科技成果的真實受到懷疑,科技產品可以受到企業的擺佈和控制,社會大眾與企業界形成資訊不對等的關係,前者終成科技的受害者。核電技術即為一例。當政府與科技集團產生利益共犯結構時,核電政策的決策就不再民主了;核電一旦發生災難,政府與核電公司明知與社會大眾擁有資訊不對等的關係,即可言所欲言,為所欲為; 為了利益,不把人當人的政策即視為當然啦。

「反核是為了反獨裁」是為了政治獨裁者,以如此危險的發電科技,只為其經濟成長率的目的,不經人民的同意下,強制推動下,發出的怒吼。這樣的政治獨裁產生的核能發電政策,全民一定要站出來反對。一樣的,一堆科技官僚、企業主等在意圖假借核電的「專業」,掩蓋擺佈資訊,以逃避公眾的監督,這種科技獨裁,全民也一定要站出來反對。

我受科學哲學、科學政治學及科學社會學的影響下,瞭解科學研究的成果並不代表其為真理。任何科學研究的結果只是暫時性可能有效的資訊,不是永遠的事實,更談不到是真理。科學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端看科學家的良知及其動機是否純良。但一般人民並不瞭解科學,他們只以為科學家都是對的,科學家都是值得敬佩的。這就是為什麼政府、企業都會找來科學家背書,以增強其政策、廣告的說服力。科學商業化後,不是所有科學家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科技都有正反兩面的後果。不經評估,即貿然應用而造成負面影響的例子多如牛毛。火力發電科技雖被應用已近百年,但非全無負面的影響。火力發電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造成空氣污然,危害人體健康。五十年來,科學家才發現二氧化碳是本世紀最大生態災難: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的罪魁禍首。預測未來三十年將會產生整個地球的生態體系的災難。火力發電科技竟然是未來地球及生命永續存活的罪魁。60年代殺蟲劑、除草劑的發明被認為是人類「綠色革命」的主力。半世紀後卻留下了生態危機,人人自危。核電科技未經評估,即大力推廣至今已歷經半個世紀了。福島一廠的浩劫應是世人反省思過的時候。

另一個與核電發展分不開的迷思,即是經濟成長率GDP(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的指標。經濟成長(economic growth)率與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的目的是不同的兩回事。

首先,我們得瞭解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追求一低碳經濟、生態多樣性的保存、全民的福祉。什麼是進步?財富的意義?幸福是什麼?社會經濟平等、公義是什麼?這些問題是經濟發展必須問的問題。GDP的成長率只問高低,只要越高越好,而無價值觀的目的。我認為GDP什麼都測量了,只不測量那些讓生命活得有意義的項目。生命的品質與GDP 的成長率是不對稱的,GDP愈高,只是對社會1%的人是有益的,對環境品質,99%的人是有損的。難怪諾貝爾經濟得獎人Sen說,「GDP是個誤導人的指標,我們一定要找一個測量幸福的指標。」

台灣政府不在追求「經濟發展」,而只是在追求「經濟成長率」作為經濟發展之指標。核電發展也為此目的服務。經濟成長只是把餅做大,並不保證財富的公平分配,結果使有錢人更有錢,形成巨大的貧富與權力差距。當有權力及財富一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時,他們只會推動為自私的科技及其他政策,而忽略對大多數人可能造成的後果。聯合國有一個評估指標: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但還是無法真正測量經濟發展的現實。但願一個為全民,為環境,為生命品質、幸福的經濟指標,早日實現。(下期待續)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