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的真食美味活動報導—第二堂課【給孩子的食農教育】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

第二堂課【給孩子的食農教育】

輔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第二堂課的講師是兼具幼稚園老師身分的江盈瑤老師分享的課程。盈瑤老師以自己推廣米食料理出發,結合自己的孩子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經驗,來討論我們的主食在食物中扮演的角色。

由於多數的孩子在現在吃麵比吃米多,許多食物品項也從過去(古早)以米漿、米粉製作,轉變成麵粉製作,而台灣種植小麥有限,長久以往就形成對小麥貿易依賴,也衝擊台灣的食米量。

 

盈瑤老師以麵食與米的GI值做比較,提出一項挑戰多數人認為「控制血糖就要少吃米飯」的思維,那就是米飯的升糖指數比麵粉製品的升糖指數低,在日常飲食中要減醣,除了要減少多餘糖份的攝取,更要控制精緻澱粉的食用量。

的確,許多健康飲食指南中都提到要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因為精緻澱粉的製作通常伴有高糖與油脂,這與「單純吃白飯」存在差異,但也有許多由米漿、米粉製作的加工品會使用多量的糖,例如傳統的甜粿、發粿,類似這樣的食物在攝取上也需要斟酌。

盈瑤老師為了讓學員能夠了解米粉與麵粉製作糕點的差異,特別準備了米粉製作的小蛋糕讓學員品嘗,並且用米粉在項場示範米餅乾與米蛋糕的製作方式,讓學員能在課程結束後與孩子一起製作。

由於自己的孩子有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盈瑤老師接著分享全家人如何一起進行飲食調整,慢慢的﹐逐步的捨棄麵類的食用,改以全米食為主食,過程中需要時間調適家人飲食習慣,也需要慢慢地進行,無法操之過急。盈瑤老師說明,飲食調整對家人的影響是孩子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再復發,且家人對於身體的轉變也感受到不同,這都是需要時間逐步緩慢的調整,並且要很細心地去觀察自身的轉變才能有的收穫。

「吃飯」--吃米飯這件事情,在國家的糧食安全上扮演的角色其實很重要,我們的主要糧食是米,從過去的飲食西化到現在因為追求健康使米食的攝取量再度降低,這也衝擊國內稻米的種植量,在台灣水資源有限且產生各種經濟產業用水排擠的問題,稻作已經進入政策性輪休停灌,持續下滑的食米量更加強了稻作休耕的理由,從嚴肅的國家經濟與糧食自給率的角度切入,食米量降低這件事情需要更嚴肅地看待;當然,從健康的角度切入,正常的三餐、適度的運動才是健康之本,而這堂課讓我們對米食有更全面的了解。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