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is Mór島用太陽驅動渡輪
您在這裡
前言
本文參考愛爾蘭Inis Mór島公民電廠案例,並針對台灣小琉球、金門與澎湖等離島的能源自主做法做出建議,筆者建議我國離島應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結合太陽能、鋰電池儲能、智慧電表等創新技術,提升離島地區的能源穩定與自主。
用風、光,免費搭渡輪的Inis Mór島
Inis Mór 位於愛爾蘭阿倫群島,自 2017 年起,當地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已超過自身需求的 120% ,因此除了自用,還能將多餘的電力售出。根據愛爾蘭國家能源局(SEAI)的統計 ,Inis Mór 的再生能源主要來自風力發電(約佔 80%),太陽能則佔 20%。截至目前,當地太陽能發電量已達 50 萬度,並持續成長。
難能可貴的是,Inis Mór的能源來自當地的公民電廠,由居民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經營再生能源設施,並搭配可儲電200 度的儲能系統,讓小島在在雲淡風輕的天氣時,也能有穩定的電力。且裝設智慧電表系統即時監測用電情況,並據以調整電網運作。
更重要的,是當地公民電廠的收益,用作補貼當地居民日常必須的渡輪上。當地居民的渡輪票價為 5 歐元,而外來遊客則需支付 34 歐元。大幅減輕了居民的交通負擔,也提升了當地的居住吸引力。
圖1:240片太陽能板已經安裝在Inis Mór 群島上(圖片來源:連結)
台灣的離島,可以這樣做
1. 小琉球:結合島內低碳運具
小琉球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2023年觀光突破百萬人次,更在用電需求高的6月因用電量創高,自動化開關過載跳脫,導致4171戶停電 。
小琉球目前的電力是靠海底電纜連接屏東林邊的電力系統,目標在 2025 年達成 60% 的再生能源占比。目前,當地太陽能發電量已突破 100 萬度,並持續成長。為解決再生能源供電間歇性的問題,小琉球將逐步導入鋰電池儲能系統,以儲存白天過剩的電力,並於夜間或陰雨天釋放電力,確保供電穩定。
近年來,小琉球積極發展低碳旅遊與智慧交通。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科大)、企業與在地民宿業者,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導入電動輔助腳踏車示範計畫,為遊客提供綠能旅遊新選擇,鼓勵低碳慢活的旅行方式。
此外,高科大亦導入智慧車聯網技術,協助規劃低碳旅行路線,以提升旅遊品質與環境永續發展。
建議屏東縣政府,可透過在地的再生能源,結合電動輔助腳踏車,讓在地旅遊可以減少空污外,也讓低碳運具成為小琉球旅遊的亮點。並應擴大裝設旅宿業智慧電表,提高能源管理。
圖2:2024年6月15日晚間小琉球鄉4,171戶停電,台電調派人力進行搶修。(圖片來源:台電)
2. 金門:可結合渡輪
金門是獨立的電力系統,因此更需要結合再生能源及儲能。金門目前風力發電則有4MW,還有12.6MW的太陽光電,換算下來,光電可以在冬天時 供應1/3的電力 ,金門的再生能源目標是至 2025 年達成 60% 的綠能占比 。金門也有設置一座儲存容量10.8MWh的儲能設施,負責儲存再生能源的電力;以及儲存容量1MWh的功率型鋰電池,負責在0.2秒內緊急提供電力救援。
雖說金門的作法相較其他離島完整,但若要讓更多居民也能在生活中使用再生能源,則建議金門縣府可以仿效Inis Mór島,發展低碳渡輪,增加觀光亮點外;在公民電廠方面,目前金門也有「金門縣再生能源社區合作社」,且合作社有申請第一階段「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因此也建議縣府可以提供合作社更多資金、案場、技術上的協助,讓更多居民可以從再生能源中受惠。
圖3:金門觀光處利用電動車推動低碳旅行(圖片來源:能源署能源報導)
3. 澎湖南寮村:活化農村的公民電廠
澎湖南寮社區於 2024 年 10 月成立的「南寮公民電廠」,也是第一座通過第二階段「合作社及社區公開募集設置再生能源公民電廠示範獎勵辦法」的公民電廠 ,總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 500 萬元,並有 15 位社區民眾參與。目前,已有 3 戶住戶同意設置屋頂型太陽能光電,總裝置容量達 62.3 千瓦,所發電力將出售予台電,並將供應給金門在地的企業用戶使用。
民國90年,台電就在澎湖中屯設立第一座商轉的風機 。此外,自 2011 年起,澎湖縣政府推動「澎湖群島智慧電網示範計畫」,結合風能與太陽能等綠能技術,以提升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效率。建議澎湖未來在更新風力等發電設施時,可以開放社區及在地居民參與,讓更多綠能的好處可以留給在地。
圖4:澎湖縣南寮社區成立太陽光電公民電廠開工典禮(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