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總會

您在這裡

聽故事,逛市集——嬉遊記四:《阿平的菜單》

本月的主題綠食育繪本是:《阿平的菜單》。故事主角阿平,他是個不愛吃正餐食物的小朋友。有一天,他有機會決定自己三餐的菜單。到底阿平會去買甚麼呢?是零食?還是蔬菜?而阿平吃了他買的食物後,又會有甚麼改變呢?之後,我們還會帶大家做汽水DIY的小實驗和飲食紅綠燈的體驗活動,希望讓大小朋友更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聽故事活動結束後,248農學市集的攤友——快樂藍鵲夥伴會為大家說他們「用有機食材做小點心的故事」和試吃喲!那麼多精彩的活動,怎麼能錯過呢?趕快來報名吧!閱讀全文

【20141002新聞稿】自己孩子自己救 校園午餐搞「非基」 給我關心食品安全的政治代理人

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從2013年展開「基改食品退出校園午餐」行動,不僅高雄市及台北市等地方政府開始關注,更有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新竹縣市、台中市及高雄市等地區的家長們自發性展開政策遊說行動。 值此九合一選舉之際,十位從台灣北中南各地趕來、關心學童在校飲食的家長齊聚一堂,於10月2日假立法院舉行「校園午餐搞非基」記者會中高呼:「你推校園搞非基、家長選票投給你」、「自己的孩子自己救」等口號,宣示發動各地家長,持續監督地方公職候選人積極表態支持校園午餐零基改,提出兩點訴求: 1. 邀請候選人將「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納入競選政見 2. 號召全民投票給關心食品安全的政治代理人閱讀全文

重罰之外 飲食教育才是根本

根本之道是從社區、學校到個人都能逐步建立對食物的認識,以及基本的食品來源監督機制。這絕非空中樓閣,校園午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弊案沸沸揚揚之際,早有許多民間團體推動友善環境、結合在地的午餐食材,除了校園營養師與衛生單位基本把關外,更讓學校直接與在地小農、食品廠合作、採購,帶著學生直接認識食材來源,直接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信賴關係。飲食教育,讓「食」從哪裡來清清楚楚,更結合人、社區環境與文化底蘊的連結日本行之多年的「食育基本法」,就是透過社造精神與架構建立,讓飲食成為社區共同體的構成基底。閱讀全文

我的綠繪本實習經驗談

看著大小孩專注聆聽的眼神,我覺得這本繪本真的很有魅力。唸完故事後,直接就進入第一個遊戲「小水滴的旅行」(水循環)。閱讀全文

衛生紙護森林

森林是水的故鄉,它具有涵養水資源、防止土石流及淨化水質等功能。在 一千平方公里的森林帶,每年的蓄水量竟大過翡翠水庫的蓄水量。森林也是生物的重要棲息地,保護森林才可以免於依存其中的生物遭遇滅絕的命運。 但隨著人類生活的需要,品質的提升,愈來愈多的森林就不斷的被開墾,濫伐、濫建、濫葬常有耳聞。而日常生活所需用品也大量取之於森林,譬如小小的面紙、餐巾紙、報紙、衛生紙、文宣文具用紙......方便之餘無形中也造成了極大的森林資源浪費。依據美國環保署提供之資料得知:以一噸(1,000公斤)的回收紙取代原生紙漿可省下17顆大樹,4,100千瓦/小時的電力,26,500公升的水。...閱讀全文

一家之「煮」的配備~來個安心鍋吧!

身為一家之「煮」的我,過去也曾經被說得天花亂墬、口沫橫飛的經銷商打動心念,購置聲稱煎魚不沾鍋的鐵氟龍鍋。這種鍋子是在一般的鐵上頭,鍍了層鐵氟龍,即搖身一變有「不沾鍋」的雅號。 但鐵氟龍鍋強調「只能以布清洗,不能用鐵刷或菜瓜布刷洗」,避免鐵氟龍層脫落,烹調時還得使用木鏟子。即使照著說明書使用,鐵氟龍層用後還是會慢慢的消失,居然是混入食物中了。後來學者又發現,鐵氟龍鍋乾燒到攝氏160度時,就會釋出有毒氣體。它的安全性再度被質疑,這下我只好讓步,將它視為資源回收物送去回收車。 其次來談談鋁鍋,它是廚房、餐廳裡很常見的鍋具之一,以輕巧、耐用、傳熱快而廣受國人喜用。但若是燉煮酸性食物,例如:酸菜、...閱讀全文

廚餘大變身~環保酵素

台灣的傳統料理方式,最容易產生油膩膩、湯湯水水的廚餘,讓收拾者處理時倍感困擾,近二十年來,在我們有心的環保主婦們積極奔走下,終於讓廚餘垃圾開始走向「資源化」,生廚餘搖身一變,成為現代黑金/堆肥。其實,生廚餘中植物性的殘餘物(蔬果部分),都可以有效利用作為「環保廚餘酵素」。 大家一定沒想到:家裡不要的廚餘果皮,經過簡單處理,其實都可以變成有去汙效果的環保酵素,這就是最天然的清潔劑,加水稀釋灑在蔬果上,還可以延長蔬果的保鮮時間。道理很簡單,就是利用好的微生物,去壓制壞的微生物。 另外,廚餘酵素可催化、加成清潔功效,替代傳統的家用化學合成清潔用品。它可將油脂分解成小分子,自然就減少用水量,...閱讀全文

「無毒」塑膠容器?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外食族群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老外(外食族)總習慣使用塑膠袋或塑膠杯等容器,盛裝熱騰騰的菜湯及飲料。瞧!一早出門的學子們、上班族、悠閒自在的銀髮族,幾乎人人手中都拎著一個以上的塑膠袋,或者正使用塑膠杯喝著飲料,只能說塑膠實在太方便好用了,致使台灣平均每年會使用掉180億個的塑膠袋,用量驚人不說,它給大地、生態環境、棲息其中的生物造成極大的傷害與災難。 常聽到店家強調提供的是「耐熱塑膠袋」,讓一般消費者誤以為可以安心的使用。其實不然,所有塑膠袋在製造過程中都會添加塑化劑(也就是鄰苯二甲酸酯),因此,溫度一高自然就會釋放出有毒物質,悄悄地溶入食物裡。當享用過可口美味的食物後...閱讀全文

綠繪本教案引導之三:《山上的水》

《山上的水》是一本利用不同動物來討論水從哪裡來的繪本,這個故事從幾隻動物口渴找不到水喝說起,每種動物都各自拿出自己認為最好喝的東西來解渴,可是最後大家還是覺得水才能解渴,大家很想喝水,但山上的水到底在哪裡呢? 這個故事除適合個人素讀外,也可以用廣播劇和戲劇的方式演譯。我們曾以二人一組的方式演奏,一人負責唸故事旁白,營造氣氛;另一人負責用不同的聲音分飾多角,如竹雞媽媽、黑熊、山羊、猴子等動物。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小朋友也屏息凝神地聆聽著,很多時都安靜得只剩下說故事的聲音。就連班上較坐不住的孩子,都會找個地方悄悄地坐了下來,當孩子們聽到不同動物說話時,都會忍不住「噗哧」的發出笑聲。閱讀全文

綠繪本教案引導之二:《北極熊搶救家園》

《北極熊搶救家園》是一本有關全球暖化的綠繪本,它以可愛的北極熊為主角,除讓小讀者們瞭解海冰是北極熊的獵場與休憩地外,更帶出人類的種種生活習慣造成的氣候暖化危機,不僅危害到北極熊的生存,也將使得人類陷身危機中。 我們利用這本繪本設計一組1小時教學活動,整個教學活動分3個階段:首先以素讀方式演奏《北極熊搶救家園》繪本故事,讓小朋友透過故事逐漸察覺北極熊面臨的生存困境;緊接著是利用生動活潑圖像的PPT引導孩子討論有關北極熊的生態、地球暖化的影響、造成暖化的原因和如何減緩暖化等;最後便是進行「搶救北極之王」體驗活動,讓親子們化身為北極熊,共同體會海冰逐漸變小所造成北極熊的生存困境。閱讀全文

頁面

Subscribe to 台北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