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補要選擇,標準不可少—2014-16促進中藥材訂定標準行動

您在這裡

作者
文:賴曉芬 (本會執行長)、張玉鈴(本會資深專員)

「有病治病,沒病強身」,中藥材對愛吃補的國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藥品與食品。我們受「藥食同源」文化影響甚深,不論是在菜餚或是架上的保健茶飲,都可見中藥材的蹤影。然而這些市面上常見的藥材,到底安不安全?

9 成藥材中國進口,不到 3 成有基本的管理標準

影響藥材安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農藥、重金屬殘留、不當加工(漂白、染色、薰蒸)、黃麴毒素、微生物及馬兜鈴酸等…,其他更有偽藥及混用、誤用等問題。而台灣大都是仰賴國外供應,其中近 90% 由中國進口。

2014年4月,基金會送檢常用藥材10項進行重金屬(砷、鉛、鎘、汞、銅)殘留檢測,結果竟然全部都驗出殘留。其中產婦坐月子餐中大量食用的杜仲,還驗出鉛、鎘、銅3種殘留;經常入菜脆口的百合,也驗出鎘1.5ppm、銅6.6ppm殘留。[1]

問題是:有殘留,是最基本的環境背景值,還是都超標了?

現行中藥材安全主管機關,分別是衛福部中醫藥司及食藥署,前者負責中藥管理及制定規範,後者負責執行檢驗。中藥,是食品還是藥?雙頭馬車的結果,就是尋遍法規後,我們才赫然發現常用300種以上的中藥材,除了91種外,其他所含農藥、重金屬等異常物質,竟然都沒有訂通則性的限量標準,像百合就是一例。

驗完重金屬,基金會除了持續向主管機關反映要有標準外,2014年10月,時序入冬,不死心的我們又到各大賣場通路,抽驗大眾冬季進補最常用的各式藥膳包驗農藥,結果真是令人乍舌!5件產品中竟有4件驗出殘留。[2]

18種常用食藥材,2016年開始依食品規範管理

但無論是重金屬或是農藥,長期以來都沒有基本的殘留標準,只管少部分,如何奢談安全?為此,我們一方面將兩次檢驗結果公告周知,揭露行政單位失職與相互推諉的荒謬現況,還透過媒體後續追蹤,加上消基會也採取抽驗行動,最後終於匯成強大的社會壓力。2015年8月,衛福部先著手檢討常用的枸杞、龍眼乾、白木耳、山藥等18種可供食品的藥材,於進口通關時,應該依較嚴格的食品等級衛生標準來進行查驗。這項規定,自2016年3月開始生效。

雖困難重重,但管理現代化的路不能停

但這18項之外的項目呢?在參與多次專家與政策研議會議後,我們開始理解要制定中藥材的現代化管理標準,著實不易。

 

舉例來說,有的藥材具有好的療效,但因為植物的特性,容易吸附重金屬,標準從嚴,會不會日後購買更為艱難?多數藥材自中國四面八方輸入,來路未明無法溯源,中國各地的農藥管理系統仍相當混亂,我們無從得知有標準是否等於確實在監控。又如,因氣候環境不適,大部分藥材台灣本地沒有種植,無法採集到田間數據,評估時如何能取得藥材生長地的環境背景值呢?如果直接參考國際藥典或他國標準,除了定義與分類分歧大,國人使用藥材的飲食文化、習慣與攝取量,又明顯與歐美各國不同。

 

所以,無論是考量藥材本身特性、來源、攝食量,或是大人小孩老人婦孺不同族群可承受的風險,一旦要進行風險評估、希望盡速把標準訂出,每一個環節都得聚集專家、中醫師、藥材進口商、製藥商與消費者團體等利害關係人,坐下來理性討論。而這條訂標準的路,已經不能停留。

 

量大者優先、資訊要揭露,更要立刻啟動中藥材飲食教育

 

因此,我們在幾次重要會議中不斷確認,無論有多少困難,基本標準與把關不可不做。主要訴求有幾點:

一、面對中藥材農藥污染嚴重的現實,訂出標準,才能重拾民眾信心。眼前用量大的品項,必須優先進行評估,讓限量標準出來,讓管理上路。

二、在進行風險評估階段與制定標準期間,相關資訊與市場抽驗調查等結果,應該要透明揭露。

三、制定標準如無法一步到位,有關國人正確使用中藥材的飲食教育,絕對要立即啟動。

 

結語

自2015-16年,中藥材管理通則標準的制定,主要針對 4 類異常物質:重金屬、二氧化硫、黃麴毒素與農藥。目前進度,二氧化硫與黃麴毒素的管理規範已完成,預計今年8月正式生效。重金屬部分,則是進入預告的行政程序中,順利的話今年10月即開始實施。最為困難的還是農藥,因為無法掌控源頭農民用藥情形,也無法訂得過於嚴苛而中斷來源,今年3月專家會議結束後,中藥司預定今年農藥標準必定確立。我們因關心而自主送驗,參與政策制定過程學習並勇於發言,主婦的力量還是要堅持下去。




[1] 詳請參閱張玉鈴,2014。〈藥求安心─進口中藥的安全性問題〉,第263期會訊。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2447

[2]詳請參閱張玉鈴,2014。〈補錯-傷財更傷身——中藥材檢測不可不知〉,第266期會訊。https://www.huf.org.tw/essay/content/283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