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導航
Jump to Main content
聯絡我們
搜尋表單
搜尋
關於我們
本會簡介
各會據點
組織架構
肯定與榮耀
30週年活動
公開資訊
財務報表
年度報告
捐款徵信
行動議題
綠食育
低碳綠能
綠生活
空污
焦點news
專欄文章
活動報導
新聞稿
出版累積
會訊
電子報
行動議題小冊
台中分會
台中分會簡介
環境教育課程申請
反空污
南部辦公室
捐款支持
台北總會
台中分會
南部辦公室
多元捐款平台
行動議題捐款
Line Pay 快速捐
發票捐贈
捐贈節稅小撇步
環教申請
環教課程申請
能源教育基地
NO.205—八月份電子報|食農教育跨領域工作坊系列報導
您在這裡
首頁
»
電子報
用跨領域智慧打造綠色飲食生活圈
食農教育作為飲食文化、農業發展與永續經營的根基,需要透過終身學習的氛圍營造,讓民眾了解環安、食安與農安議題的環環相扣,藉此厚植國人食農素養。《食農教育法》於今年四月立院三讀通過,賦予食農教育正式的法源依據與預算,主婦聯盟亦提出「綠色飲食生活圈」的概念,特此舉辦跨領域工作坊,廣邀食農立法推動先進與實務推動者,彼此分享所見所聞,期許達成跨領域共創、共善、共好之理念。
【綠色飲食生活圈食農教育示範計畫】
「食農教育是否能成為因應氣候變遷下缺電、缺水、缺糧,延續性的推展成為在地解方?食農教育是否能跳脫農事體驗活動?如何系統性的資源整合以達成永續農業目標?是我們最急待解決的問題意識。」
請看全文,了解碧霜執行長如何
思考食農教育法通過後的行動策略!
閱讀更多
【食農教育如何凸顯在地飲食文化】
「台灣歷經各式族群的遷移,早已促使台灣成為文化薈萃的寶地,現有外省人、漢人、新住民及原住民等,族群脈絡多元而豐富。緣此,台灣的食農教育並非一件制服穿到底,必須要因地制宜,食農教育如何從文化角度出發至關重要。」
請看全文,了解瑋琦副教授對飲食與文化精采討論!
閱讀更多
【食農教育推動與發展之觀察】
「雖然台灣食農教育的起身是食安,但不該僅止於食安,而是該利基於安定、安心、安全,讓全民支持食農教育其餘的農業、文化、飲食等面貌,以達到安全、幸福、永續、前瞻的目標。」
請看全文,了解如萍教授對食農教育法通過後觀察與發展!
閱讀更多
【食農教育如何推動有機、友善農耕】
「身為台灣有機食農遊藝教育推廣協會創辦人之一,協會旨在強調「健康飲食、有機農耕、生態旅遊、農村文化、體驗教育」之服務定位,志在串起實踐有機生活,連結生產者與消費者。」
請看全文,了解美雲常務理事如何以民間團體的角色推動食農教育!
閱讀更多
【協尋!非基改豆乾豆皮!】
國人食用黃豆及其加工製品,特別是豆漿及豆腐的基改比例雖然和過去幾年相比已下降不少,但民眾日常所食用的基改豆製品大約還是佔有5成,特別是非基改豆乾豆皮的供應仍然少見,代表民眾已經將大量的基改製品吃下肚。
我們(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認為此比例有待突破,2022年預計先找到市售非基改的豆乾、豆皮產品,蒐集相關的資訊,以利提升市面上非基改原料的使用,需要請大家的協助。
邀請您一同響應非基改協尋
到各大超市、超商、量販店、通路,看到豆乾、豆皮製品包裝上標示非基改時,將產品正面照、成分標示及製造商資訊拍照下來,填寫表單,上傳照片提供給我們!
您的行動可以讓非基改行動繼續往前!衷心感謝!
我要上傳
環境保護的教育與倡議工作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才能換得成果。
我們也不停地思考,如何用不同的形式與公眾分享環境保護的知識。
正因為如此,您的捐款對我們來說更為重要!
懇請您的支持,陪伴我們一起走過這段漫長,卻非常值得的過程!
支持我們
關注我們
Facebook
YouTube
官方網站
捐款支持
訂電子報
最新訊息
more
台灣2023國際小米年/小米文化
台灣2023國際小米年/小米復育
台灣2023國際小米年/小米活動
台灣2023國際小米年聯合籌辦會/聯合籌辦會成員
2023「魚你相遇.食在有趣」小神廚活動營
更多訊息
關於我們
本會簡介
各會據點
組織架構
肯定與榮耀
30週年活動
公開資訊
財務報表
年度報告
捐款徵信
行動議題
綠食育
低碳綠能
綠生活
空污
焦點news
專欄文章
活動報導
新聞稿
出版累積
會訊
電子報
行動議題小冊
台中分會
台中分會簡介
環境教育課程申請
反空污
南部辦公室
捐款支持
台北總會
台中分會
南部辦公室
多元捐款平台
行動議題捐款
Line Pay 快速捐
發票捐贈
捐贈節稅小撇步
環教申請
環教課程申請
能源教育基地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