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兒演講】餐桌上潛「輻」的危機─輻射食品安全
您在這裡
劉黎兒:「吃進輻射食品等於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輻射的被曝,
對我們人體健康的傷害體內暴露是比體外暴露高達一億倍的差異~」
政府在今年六月公告要將輻射食品銫含量從現行370貝克/公斤放寬到600貝克/公斤,但為何我們要重視這件事,照官方的說法輻射是無害的,然而從烏克蘭、日本的災後看來,輻射真的是無害的嗎?
暴露通常分為體外暴露與體內暴露,體外暴露主要是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影響,只要做好防護就可以有效降低被曝的風險,但體內暴露除了呼吸的路徑以外,就屬吃下輻射食物最嚴重。輻射食物不斷在體內進行被曝,等於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輻射的被曝,對我們人體健康的傷害是與體外曝露有一億倍的差異,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這個議題。
現今在東南亞有許多沒有發展核電廠的國家像是菲律賓等,都將食品輻射容許量的標準訂到很嚴格,比韓國、日本與台灣來得嚴謹許多,像在泰國曾經檢驗到銫奶粉流入市面,因此並不是沒有發展核電就可以避免輻射食物的流入,畢竟這是看不到也聞不到。
劉黎兒指出,常有人說輻射食品又不是常吃,偶爾吃一下也不會怎麼樣,就算去日本也不過玩幾天,應該不會很嚴重。但輻射銫半衰期長達三十年,人生結束時都還不會消失。輻射對於五歲以下的小孩傷害最嚴重,因為幼齡兒童新陳代謝與細胞分裂速度快,但不表示五歲以上或是成年人就不會有影響,一樣也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只有輻射食物需要擔心嗎?在日本,規定土壤輻射量達五千貝克無法栽種,但很多農區的土壤輻射量已非常接近五千貝克,卻仍在可栽種的範圍,如此高的風險,無論在日本哪個縣市都會有吃到輻射食品的風險;另外,關於海鮮規定的安全上限是每公斤五百貝克,但若是捕撈安康魚、海膽或是其他海鮮,就可以發現海域的海鮮透過食物鏈,導致發生輻射量生物累積的現象,往往捕撈上的魚貨都會超過海水的濃度,魚貝蝦類最明顯。現在日本常在輻射汙染區抓到畸形魚,加上魚貝蝦類保存時效短,因此要檢測完善也很困難,其他食品多也有會遇到相同的問題。
福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東北的魚貨銷不出去,因此他們將東北抓到的輻射魚運到韓國,假裝產地是韓國再外銷到國外或是再度進到國內,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但也無法完全避免。對照國內狀況,衛生署檢測並未要求日本提供產地證明,也未確實檢測,目前都只有隔袋的快速篩檢。
劉黎兒表示她在日本若去超市都要挑選20貝克未檢出的食物,但低限量也有頭暈、拉肚子或影響基因等健康風險;香港在今年六、七月都查獲到每公斤兩百貝克的茶葉,但卻是引起當地的恐慌,因為即便每天只有進食10貝克,但體內暴露卻是每天都在進行並不斷累加,這正是輻射可怕的地方。香港政府至少輻射檢測結果是透明公開,但台灣政府卻是隱匿檢測結果,甚至連修訂輻射食品容許量的草案都偷偷的來,這樣的把關如何讓人民安心!
感謝景美貴格教會提供這麼好的場地讓我們宣導輻射食品的講座,也很榮幸劉黎兒女士短暫停留在台的時間,願意同我們分享日本輻射食品的現況。希望能帶動民眾一同呼籲政府切勿放寬食物輻射安全容許標準,為我們自己與家人的餐桌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