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田裡找營養午餐~彰化取之在地食材實踐之旅

您在這裡

作者
陳慈慧/托兒所在地食材專案執行

 

午餐吃隔壁阿伯阿姆種的菜,好不好?
 
消費者知道吃的東西誰種植、怎麼種植,節能減碳又新鮮安全,好不好?生產者的產品不需經過一層又一層的盤商,減少中間抽成,好不好?在還沒有進入溪州營養午餐工作之前,我覺得學校營養午餐吃在地食材,就是讓圍牆一頭的蔬果直接移到另外一頭,應該是一個立意良好、概念簡單、執行也很簡單的計畫。
 
不過,當自己親身參與,卻發現實際狀況遠比我想的還複雜。
 
在還沒有改變前,溪州鄉公所是以「最低價標」的方式,將托兒所營養午餐發包給提出最低標價的廠商。食物,不管產地、種法、品質、造成的能源消耗,就只是由價格決定。而且,在低價標的狀況下,往往一天小朋友的早餐、中餐、下午點心食材費用只有26、27塊。
 
為了要改變這狀態,這一屆的溪州鄉公所開始革新。首先,公所將營養午餐的招標方式由「最低價標」改成「最有利標」,不僅重視價格,還納入評選,要求廠商儘可能的提供在地食材。只是,只依價格評斷的「最低價標」行之多年,對公務人員來說是最簡便、又不容易有爭議的方式。於是,新的改變遭遇了許多公務系統的阻礙、甚至質疑。過程中不僅要許多堅持、溝通,也需要主事者的清廉,經得起考驗。
 
好不容易,當這樣的改變獲得縣府的首肯,順利地以稍微提高的35元發包出去,不僅食材團隊開始要供應在地食材,公所更將原本的中央廚房改為托兒所附設廚房;讓廚房媽媽就近在托兒所烹煮,提供小朋友最新鮮的餐點。只不過,困難卻又出現。
 

在現代社會,我們利用繁複、多層的運輸系統來使各地互通有無,也利用大量的農藥、肥料來改變植物生產環境與體質。雖然大量運輸與過量農藥、肥料,傷害了環境也傷害了人體,但長久下來我們卻已經習慣超越自然、沒有四季差別的菜單。同時,在全球貿易體制下,一個地方的物種也漸漸的因為專業化而減少,如溪州就是一個充滿芭樂、芭樂、與稻子、稻子的地方。
 
此外,營養午餐一個最基本的特性就是「穩定」、「規矩」,必須天天供應、依菜單按表操課。可偏偏農作物的生長深深受到氣候、土地、水源、病蟲害變化影響。腳踏實地、頭頂天地的農人必須學習觀察天相,盡可能讓作物能夠安然生長,卻還是要看天吃飯、接受大自然的「創意」、「變化」(尤其是選擇減少農藥化肥等人為干預的農人面對大自然的挑戰更多)。有時,明明預計會生長出來卻在採收時,既暴雨又出
太陽,根部爛掉;有時,只有一個沒注意到的小小蟲叮,但剖開整條瓜內部卻壞掉。也就是這樣,當營養午餐與農作物生長兩個特性完全不同的事物碰撞在一起,挑戰又來了!
 
面對這樣的種種狀態,不得不承認,過程中著實聽過各種抱怨:菜單怎麼長得這麼怪?可以換點菜色嗎?為什麼不照菜單,換了這麼多菜?這個菜長這樣可以吃嗎?食材團隊除了要與學校溝通,讓學校接受某種程度以內的大自然創意與四季有分的菜單,也必須不斷的想辦法解決問題:包括努力地在不標準中尋求穩定品質產量;熟悉植物生長時節,在一開始的菜單設計時能夠盡可能的與溪州農作產期配合;以及不斷的尋找適合農家、多樣化農產、思考同樣作物的菜色變化。
 
不過,雖然有眾多挑戰,而目前這個在地食材計畫也還在每日兩百多份餐點的供應量中努力,總覺得這還是一個值得努力的計劃。除了縮短食物里程、節能減碳,讓孩子可以吃到鄰居種的安心蔬果。而雖然量還不大,卻還是把一些機會留在地方,包括提供了廚媽、食材司機的就業機會、以及一小部份農人較合理的產銷管道。
 
很期待,有一天,不僅托兒所食材愈做愈穩,各種的地產地消計畫都能夠不斷擴展;愈來愈多農人可以獲得友善的收入,不論大大小小的我們都可以常常吃到鄰里種的健康蔬果。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54期會訊(2012.1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