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住的文化,讓社區減碳更有效!(上)

您在這裡

作者
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

近一年來,政府與民間共同把節能減碳的風潮推到了高峰,就如小時候「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的家庭計畫口號一樣,成了人人朗朗上口的全國目標。這目標從大格局的層次來看,不僅是因應全球現況的迫切需求,更是個經濟正確的抉擇。

2008年8月至2009年4月間,工作室承辦了台北縣政府低碳社區發展中心的社區節能減碳示範實作計畫,目標之一是輔導社區進行節能減碳的改造,並在改造後能達公共用電20%的節電目標。在訪視潛力社區的期間,對從沒住過公寓大廈的我來說還真是有如遊歷大觀園,處處皆驚奇:三溫暖、電影院、卡拉OK、遊戲室、閱覽室、撞球桌、健身房、溫水泳池…甚至還有垃圾冷藏室。就如廣告所說的:「住在這裡,公主與王子可以不用出門!」。除了驚訝於公寓大廈設備之齊全甚至豪華之外,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公寓大廈節能的確實是都會住宅不容忽略的耗能熱點,顯示出如何有智慧地管理公寓大廈的能源使用真的是一大學問。

在輔導社區的經驗中,我們發現改造手法的相關知能與經費的投入雖然能大幅提高改善效益,但既使沒有高額改造預算,也能透過行為的改變與照明與動力的管理來達到至少10%-15%節能目標。有趣的是,使得部分節能減碳手法難以落實的往往是某些文化上既定思維與刻板印象。因此,節能減碳的推動不能僅僅仰賴環保救地球的訴求,期待人們大發道德心,也不能是只要解決技術問題。事實上,居住文化的改變也是推動節能減碳工作不容忽視的一環。以下就舉幾個與文化相關的現象與讀者分享:

燈火通明 風水好但電費高

新建的公寓大廈為了營造溫暖舒適的氣氛,在燈光設計上會以發黃光的滷素杯燈作為公共區域主要的照明燈具。這些社區不僅大廳燈火通明、夜間中庭明亮,甚至建築外牆也有如耶誕樹般,閃閃發光。若建議居民將目前使用最普遍的鹵素燈以LED杯燈來取代,居民往往感覺其亮度比不上鹵素燈,色溫也不如鹵素燈來得溫暖,因此會抱怨美感降低,感覺對風水有影響。然而,燈光美、氣氛佳的代價卻是繳交高額公共電費,流失錢財。  

當然,燈具汰換時也應考量燈具的功能與用途,才不致於為了節電而犧牲健康或舒適感。充足的照明在社區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公共閱讀區,照度應符合閱讀的需求。地下停車場可以僅開啟車道燈,而樓梯間使用率低或社區較暗的角落因有安全上的顧慮及考量,可安裝感應式燈具。根據國際光害協會的研究,改用感應式燈具並不會提高犯罪率,相反的,往往因為燈火通明,使得人們忽略潛在的犯罪行為,而感應式燈具的明滅功能反而會讓人們更加留意是否有特殊情況的發生。另一方面,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夜間過度的照明會造成人體內分泌機制失調,導致失眠、退黑激素無法分泌,影響孩童生長,也容易引起提早老化等健康問題。

由上述的問題看來,燈火通明所帶來的好風水有其代價,而要推動節能,則不能忽略居民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影響節能行為與選擇的重要因素。因為不少住戶表示社區夜晚燈火通明,看起來很美,是吸引他們在此購屋的原因之一。因此,節能減碳的呼籲與推動工作中必須要提醒人們,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應回歸自然的作息與韻律,接受夜晚理應屬於黑暗的事實,欣賞夜晚自有其美麗之處,否則要做到全面落實高效率節能燈具的使用以及降低使用時間關燈節電,還會需要更多努力空間。

植物貢獻大 卻背影響風水黑鍋

在台灣的風水文化中,植物可以說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例如:老一輩的台灣人認為植物屬陰,不適合放在室內。而從設計與健康的角度來看,植物擺在哪裡或如何選擇,確實會影響視覺,進而影響心理感受,而根據研究指出,許多植物負有淨化室內空氣品質的功能。尤其現在的室內裝修所使用的各種材料中所含有許多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善用植物也是推動人民健康與節能減碳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與能力。

不少人聽到植物兩個字就會聯想到蚊子,事實上,蚊子的生命週期需要有水才能完成,因此積水的環境才會產生蚊子,有植物、土壤不一定是蚊子生長的好環境。另有一說,認為住家種植爬藤植物會與人糾纏不清,因此寧可讓西曬牆面、窗戶或屋頂大量吸收熱能,將房子悶得像烤爐,然後大開冷氣試圖降溫。綠色植物不僅可透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更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陽輻射,創造涼爽的微氣候,所以牆面綠化能讓居住其其中的人神清氣爽些,說不定能減少因燥熱引起的暴躁或與人的口角糾紛!

另一個深植於台灣人心中的疑慮是屋頂的使用。通常一提到屋頂綠化,人們便會立即聯想到漏水、水管堵塞等問題而認為屋頂綠化是不可行的。但事實上,只要方法得宜,搭配管理,植物對節能減碳的貢獻不僅多元,也可以很有效。例如:若有興趣以綠化屋頂來降溫,卻擔心漏水等問題,則可以從盆栽著手,並定期掃除落葉(可用來堆肥),並在屋頂排水周圍排列鵝卵石類的小石頭,如此可防止落葉流入排水孔,保持水管道暢通,不致影響排水功能。

待續...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