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校園午餐~吃得飽更要吃得健康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長期關切的校園午餐問題,在經濟寒冬衝擊之下,因為失業家庭增加,加上年底縣市長選舉的效應,最近有不少地方政府競開「免費校園午餐」的支票,引起各方注目與討論。

先不談免費午餐的「問題」,政府能積極關懷下一代「有飯吃」的溫暖,應予肯定。可是就已披露的政策面來看,目前政府只是以每位學童吃得飽為考量,但站在基金會及家長的立場來說,更希望不僅吃得飽,更要吃得健康,進而建立下一代健康飲食的習慣。當我們未來的棟樑有健康的體魄,將來就不會造成社會的負擔,才能增強國力。

所以,我們期盼「校園午餐」的美意,不管是免費與否,都能充分考量下列的目標,並進一步說明如后:

 

一、吃得飽,更要吃得健康。

二、為健康教育把關,落實學校營養師制度。

三、讓團膳吃得安心,加強採購與品質的管理。

四、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落實地產地銷的精神。

五、國土復育,回歸自然健康,支持有機農業。

一、吃得飽,更要吃得健康

許多人提到今天的經濟困頓時,認為現在的物質生活再苦,也沒有以前苦。除了少數的「飢餓」案例外,問題的癥結還是在身心教育等價值的重建。也有人說,經濟的問題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實孩子飲食的問題也是如此。讓發育中的孩子吃得飽確實重要,而讓他們吃得均衡、營養健康,更是美事一樁。

如果「免費校園午餐」是個好政績,更是要好人做到底,不但「免費還要好料」,如此美意才不會打折。如果「免費校園午餐」忽略營養健康需求,對「高鹽」、「高脂」、「高糖」食物不設防,甚至讓低劣食材攻城掠地,那就和減少「校園小胖子」、「少年成人病」的政策背道而馳,更別說如何提升國民的競爭力了。

中小學生正值身體發育階段,飲食、食物對健康的影響深遠,是很重要的課題。學校必須落實「食育」,培養學生選擇健康食物的能力,並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這也是主婦聯盟為何一再辦活動宣導,希望參與的師生、親子認識「飲食金字塔」與國民營養健康現況,說明「天天五蔬果」的重要性,並透過「飲食紅綠燈」遊戲,將營養知識落實為生活習慣,可以奠定健康生活的基礎。

二、落實學校營養師制度與功能

 94年5月,主婦聯盟舉辦校園「大嚐津」校園午餐營養教育座談會,之後更舉辦了系列研習會及飲食教育講座。95年接到一封在團膳公司上班的「失望母親」投書,談到「營養午餐的不營養」,希望我們幫忙,不要繼續讓孩子們吃那些「來路不明的食材」。這封信促成主婦聯盟進一步關心校園午餐品質的動力,發現負責學生飲食健康與教育的學校營養師嚴重不足。

學校午餐從民國46年開辦五十年來,卻不到三分之一的學校擁有營養師規劃學生午餐,更遑論進行營養、飲食教育。根據學校衛生法規定,班級數達40班以上學校,需聘用一名營養師,可是作為全國指標的台北市,竟只有8名駐校營養師,遠不如高雄在84年(學校衛生法立法前)即已配置60多名學校營養師,經過本會關切與輿論的呼籲後,台北市目前已依規定聘足33位學校營養師。教育部及行政院在97年7月也核定充實中小學校園營養師編制實施計畫,協助地方政府補足,預計到100年將補助348位營養師的聘任經費。

希望政府真正落實中小學營養師制度與功能,為孩子的健康與營養教育把關,防杜廠商為降低成本,將黑心食材流進校園,全面促進學生良好的飲食習慣。

三、加強團膳「吃得安心」的品管

繁忙的工商社會,越來越多的家庭無法為孩子自備餐盒,而訂購學校團膳。自備便當的孩子,若由家長料理可為食材來源及烹煮衛生把關,但是團膳的孩子能否吃得安心、吃得好?在學校營養師制度落實後,有營養師的學校的團膳品質,應可進一步的提升,但是沒有營養師品管的校園午餐,仍令人擔憂。

尤其食材來源是否安全、部分廠商與學校互動關係等等都是隱憂。曾有食物盤商透露三流食材進入監獄、軍隊、學校等團膳的傳聞,更值得關注。以目前一餐約35元的預算來說,要兼顧美味營養,真的要費盡心思。高雄市透過聯合採購以量制價的方式,可供其他縣市借鏡;如果能藉由聯合採購的優勢,取得更為安全平價的食材,那更是兩全其美了。我們希望政府不只是補助經費,讓地方、學校各自為政了事,而是進一步的整合採購方式,在兼顧廠商合理利潤下,強化團膳的品質管理機制。

另外,為防止弊端,讓孩子「吃得安心」,家長也應多參與、關心孩子吃些甚麼?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也曾建議,從中央到地方,應該力求營養午餐制度資訊透明化,讓家長有機會參與學校營養午餐的決策與監督。 

四、地產地銷,擴大內需、促進就業

校園午餐的食材採購,應以地產地銷為最優先、重視生產履歷。當地當季、台灣的的食材,不但比較新鮮、營養、安全,也有助於擴大內需、促進就業的地方經濟發展。

落實地產地銷的精神,無論是對支持在地農牧漁業、維繫就業市場活水的效益,或者對節能減碳、生態環保的永續發展之路,都是有其正面的價值。外銷國外與運銷大都市,不是當地好食材唯一的出路;尤其就近讓孩子從小認識、參與、享用本地的食物、產業,這種鄉親土親的感情連結教育,比什麼都有價值。為什麼好東西都要低價外銷,次級品才留著自己用;這種「燒瓷的吃破碗」的觀念,已經落伍了。

推動英國校園午餐改革的名廚奧立佛,把學童帶入農田了解食物的來源;日本讓小學生實習插秧割稻;台灣也漸漸有些有心人士大力推動「耕作教學」,如美濃龍肚國小承租農地,讓學生種稻種菜,體驗耕耘與收穫;花蓮富里國小學生參與無基因改造農業區設立。這些讓食物「從種子到肚子」、「從知識到智慧」的學習過程,不只是課本所閱讀的,而是生命所經歷的。讓「惜福愛物」、「粒粒皆辛苦」,不只是考卷上的答案,更是生活上的體驗,這將成為孩子未來寶貴的資產。

五、回歸自然健康,支持有機農業

許多經濟、環保學者指出,為求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包括有機農業在內的綠色產業,將是未來的主流產業與新的經濟命脈。台灣在環境負荷超載、 國土復育保安刻不容緩之際,力求發展有機農牧漁業休養生息,正是降低民眾災害風險、促進安全健康,創造生產與休閒的「綠金」契機。

近年來有機產品、無毒農業方興未艾,惜因價格不是人人可及,仍難穩定成長。如果有機產業是必行之路,為何政府不像輔導科技業一樣給予支持鼓勵。例如在有機蔬果盛產時,就讓我們的孩子享用這些最好的食物,即使是從一星期一餐開始,即使是政府多補貼一點經費,也是值得的。因為既讓有機農業生根,又讓孩子吃得健康、又體會鄉土之美,如此一舉多得,不是可以稱許的政績嗎?

據報導,英國大學的校園午餐已開始進入有機的階段;香港綠色和平組織也把當地「有機蔬菜午餐飯盒」帶入校園,讓五間中小學的七百名學生享用。台灣則有桃園大溪永福國小利用學校後山開闢「有機農園」,讓小朋友認養耕耘,作為學校營養午餐的部分食材。另外,如圓鄉有機生活館等農民組織把有機蔬菜,推廣到新竹和興等五所國小,雖然只是每周一天「有機日」,卻對尖石鄉原住民部落的有機農業帶來生機。

雖然有機農業已在台灣萌芽,但是政府灌溉的養分不足,難以茁壯。這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綠色產業。只要投入校園午餐的部分資源,就能彼此互惠、相輔相成。

上述五項目標,是主婦聯盟關切校園午餐的緣起與宗旨。當父母官競相推出「免費校園午餐」時,除了肯定政府重視下一代福祉的作為,也期許「免錢」不會流於「隨便」、不是「資源」的「浪費」,而是優質「食育」的上路,以及更宏觀、深遠的環境永續發展根基的確立。

文/ 林麗維(作者為本會消費品質委員會委員)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32期會訊(2009.4.1出刊)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