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中輻射安全容許標準值下,就是安全?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 本會秘書

    我國衛生福利部一再對外宣稱,因食品中所含的輻射不是被「惡意添加」,所以不需要在食品標示出來。而且台灣消費者在衛生署管制下,從來沒有吃到含有「超過安全容許量」(370貝克/公斤)的食品,一切安心無虞。

難道只要在食品中輻射安全容許標準值下,就是安全嗎?

    其實目前國際上早已有許多科學證據顯示,即便食品中含有低量輻射,仍對健康有所傷害,東京大學教授兒玉龍彥也曾出版《內部被曝的真實》,讓人了解低劑量內部被曝的危險,其危害並非微不足道;創辦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專攻核化學的高本仁三郎及渡邊美紀子,兩人亦合寫《餐桌上的放射能》,說明低量輻射的風險,透過多方學界與醫界的報告,可以確定的是,長期攝入低量輻射會造成甲狀腺癌跟白血病的增加,受到被曝的人所孕育出的小孩,長大後懷孕出的小孩也可能有同樣問題。但這些影響卻需要花數10年的時間才會看到。

 

    被曝所造成的基因傷害,可進一步透過2012年日本子孫基金會所出版的守護之願看到,裡面繪有一個三代影響圖,由圖可更清楚的了解,假設受到體內與體外被曝的第一代對遺傳基因所受傷害的危險度為1倍,數十年後可能以癌症的方式顯現,但是在孕育出的第二代,在幼童時期細胞分裂較旺盛,所以因受到輻射傷害而顯現的症狀又更明顯,不僅在兒童時期便容易出現甲狀腺癌、白血病、淋巴、心肺腦等臟器的疾病,所受到的風險更提高到20~數萬倍;再接著生出的第三代,傷害來到難以想像的3兆~60兆倍,此時便容易出現胎兒的高死亡率,即便沒死亡,也會有免疫異常、先天異常與癌症的出現,這些遺傳累加的狀況,可在車諾比核災近30年後歐俄等地看到。

 

    根據曾在舊蘇聯時代修訂放射線防護基準、擔任過白俄羅斯戈梅利醫科大學校長的尤里.班特卓夫斯基(Yury Bandazhevsky)長達九年的研究指出,和一般在香蕉裡也有、代謝快、不會特別蓄積於臟器的鉀40不同,銫137會在心臟等臟器蓄積,容易引起心肌障礙、心律不整等心臟問題,小朋友體內如果超過10貝克/公斤,便會開始引起心肌方面的代謝異常,超過50貝克/公斤時,會有相當的病理變化,到達一定的量,心臟所受的破壞將不可逆轉,任何年齡,即便成人都會突然死亡。

 

    天然輻射的鉀40與人工核種銫137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就跟色素一樣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兩種。天然的色素對人體無害,但以化石燃料為基底物質的人工色素就容易傷身,同樣的,人類自古以來與天然輻射和平相處,因輻射的人工核種外洩,才見甲狀腺癌、白血病等問題出現,日本生活俱樂部品管部槌田部長曾表示,福島核災後,鄰近地區的兒童罹患甲狀腺癌的比率增加了30倍,我們一直以來所倡議的,不言可喻。

    現今從許多記錄片中可看到因核輻射所造成的疾病資訊,像是2012年9月的紀錄片車諾比核災 來自污染地帶的報告中提到,在搜集了236萬個案例的烏克蘭政府報告書裡,把白血病、甲狀腺癌、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狹心症、支氣管炎等,都列入核輻射的致病範圍,對應標準較嚴格的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也有將白血病、白內障與小兒甲狀腺納入致病範圍。

 

    根據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資料指出,如果每天吃進1貝克/公斤低量輻射銫137的食品,約一年後體內累積會漸漸接近200貝克(虛線),如果每天攝取10貝克,約兩年後會累積到1400貝克以上(上弧線);如果一次吃進1000貝克,之後都不再吃到,大約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降到接近0(下弧線),前者可做為台灣衛生署是否要將檢出低量輻射的食品流入市面或是下架銷毀的參考,後者可做為若近災區的短期旅遊者的參考。

    台灣進口日本食品批次是世界第一,如此交流密切的台灣,還是需要顧慮低量輻射所帶來的傷害,而且單一品項如果都含有低量輻射,但吃下不同含有低量輻射的食品所累加的劑量,也是有可能會超過一般人所能容許的安全標準;另外,除體內被曝,也需考量到體外暴露,目前全世界並沒有一套可以計算每天每人的總被曝量的機制,難道台灣不應該擔憂嗎?最好的防護措施就是,體外與體內兩邊都需要盡量減少被曝的機會,才能有效守護國人與孩子免受輻射的傷害。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