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塑膠——低碳生活的第一步
您在這裡
在 2015-06-05 發表
塑膠用品自五十年代後走入台灣人的日常生活。每天睜開雙眼到入睡前,我們就大量的與塑為伴。如水杯、食器、鍵盤,裝飲料的寶特瓶,甚至部份洗面乳中也含有塑膠粒。歷經30餘年的政策輔助發展,缺乏石油原料的台灣發展此種高度耗能、耗水的產業,躍為石化王國,讓我們慣於使用任何塑膠材質製成的生活用品,並認為一次用品的用過即丟是理所當然。目前台灣平均每人每天使用2.75個塑膠袋,加總每年180億個,用量是歐盟國家的3.9倍,數量驚人。
台中分會為鼓勵大眾減少使用塑膠製品,長期於中南部以環境教育講座來跟大眾討論塑膠的危害,如環境荷爾蒙、塑化劑風險等事實,再介紹塑膠編碼及提供一次用品減量的落實方法,以生活化的講解讓大眾跳脫原有的消費框架。
無所不在的塑化風險
2015年,台中分會持續以多元的方式宣導塑膠減量,如電影播映會、論壇、讀書會等。同時,我們透過辦理「減塑講師培訓」,邀請會內外的講師讓學員了解塑膠製品對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繼而討論和思考如何實踐家庭減塑生活及減量回收塑膠的問題。以下分享幾位講師對塑膠製品的看法:
一、被塑化的身體
賈愛華老師曾罹患乳癌後痊癒,她呼籲大家盡量以玻璃製品取代塑膠,因為塑膠和環境荷爾蒙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塑料自使用過程至丟棄後,都具有釋放毒害的風險,其中一種便是塑化劑。它可以存在於飲料及化妝品中,又或者在食器加熱時產生,形成環境荷爾蒙,造成人類生殖功能受損,也提升過敏、氣喘、罹癌的機率。
環境荷爾蒙是一種會影響體內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干擾其維持生理恆定功能的物質。它對嬰兒影響甚多,如先天性異常、免疫力下降、智商低落、發育遲緩、神經發展不良(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具攻擊性)等。另外,也會增加女性不孕、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的機率,或讓男性生殖力降低、增加前列腺癌風險等。
早期常見的環境荷爾蒙有戴奧辛(DDT)及多氯聯苯(PCBs),但現在因塑膠用品如雨後春筍般誕生,環境荷爾蒙則多了雙酚甲烷(BPA)、雙酚A(Bisphenol A)、聚氯乙烯 (PVC)、聚苯乙烯(polystyrene)、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賈老師提醒我們除要小心嬰兒奶瓶、傳真紙、電子發票,及3、6、7號塑膠毒害,更必須要破除「具耐熱度不等於無溶出塑化劑」之迷思。
二、塑膠濃湯的時代來臨
塑膠難以分解,即使掩埋千年仍難以完全分解;若不慎進入海洋的話,其分裂後的微粒後除容易讓海洋生物誤食外,海洋也會吸收塑膠製品釋放的毒素及塑化劑,這些毒害最終也可能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類的身上。
胡介申老師便指出塑膠廢棄物流入海洋的現象,已成國際問題。如沖繩石垣島上有來自中國、印尼、台灣的瓶蓋,中途島上的信天翁肚子內出現來自台灣的打火機,在墾丁的沙灘上可撿拾來自越南的寶特瓶等。長期淨灘統計下,塑膠類佔海洋廢棄物中的94.4%(2014後灣行動),而台灣每年製造200億個塑膠袋、28億個寶特瓶、6萬噸免洗餐具,濫用塑膠將使海廢情形每況愈下。淨灘雖然可以清除一些大型廢棄物,但胡老師卻用全台首個微塑膠密度的調查讓我們知道,在淨灘過後,每平方公尺的沙灘上仍有70-800件的細小塑膠碎片,甚至有1微米的微小塑膠,這顯示出單純從末端撿拾並不能阻擋塑膠廢棄物的全面入侵。
三、回收塑膠不如學習零包裝
我們的生活已無法避免塑膠製品,但若塑膠製品無法妥善回收的話,在焚化爐燃燒時便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對健康與土地造成沉重負擔。林佳穎老師指出現今城市的這種消費行為——即在使用食物、能源、產品後,一去不復回,只留下大量有機/非有機的廢棄物——叫做「線性代謝」。
現今,有人認為以生質塑膠(PLA)來取代石化的塑膠原料已十分環保,因PLA生產過程比傳統塑膠消耗能源來的少,並聲稱具有生物可分解的特性,故有「綠色塑膠」之名。可是,台灣的現行回收系統並無法將此類進行獨立回收再製,若沒仔細做好分類,讓PLA進入原來石化塑膠製品的回收系統,更會擾亂原有回收體系,影響回收製品。故此,PLA彷彿也成了另一種新興的一次用廢棄品。
林老師期望未來趨勢,是食物、能源、產品在使用後,大部分原料及有機廢棄物可以進行回收,並且產生最少的汙染及垃圾,從而更接近「搖籃到搖籃」的目標。例如,德國一間提倡零包裝的超市,顧客可帶自己的容器到店內選購食材或產品等。
改變從行動開始
塑膠的壽命長達數個世紀,被使用的價值卻只有早餐店到垃圾桶的那十分鐘。而用塑氾濫,部分原因是受業者廣告影響,為其開發的拋棄式產品製造市場,透過媒體對民眾灌輸需求,讓奢餘品變成民生必需品。其實在塑膠品出現前,我們早就與生活達成默契,以協調及平衡的方式克服日常需求,也愛用能承載二十年以上的器具,科技產物不全然象徵效率,質樸的模式也不代表落伍,而是對人體及環境的循環回饋。與其用回收後端處理作為心靈的救贖安慰,不如從源頭減量做起,我們的生活其實能不那麼依賴塑膠,勇敢和它說分手!
一、認清塑膠密碼,做好正確分類
我們常見且常用的塑膠容器,按其材質特性的不同會標示1到7等號碼,清楚刻印在容器上或底部的三角型回收標誌中,如此即可明白所使用的容器是否安全,使用後也能輕易納入回收系統;減少垃圾量與汙染源、達到資源回收與再生利用。
二、嘗試改變既有的生活習慣
以下提供幾項可以從生活改變的減塑行動,希望大家能一起努力降低對塑膠製品的依賴,從而減低塑料和製造塑膠的能源消耗,減少垃圾量也顧及全家人的生活安全,更搭上綠色時代的新潮流:
1. 將家中的塑膠或美耐皿餐具替換為陶瓷、金屬材質;
2. 改用竹牙刷;
3. 讓家中的幼童改用不鏽鋼吸管;
4. 外帶午餐時,可自備提鍋、筷匙;
5. 支持使用環保餐具的店家;
6. 拒喝瓶裝水也少購買手搖飲料。
7. 攜帶菜籃、購物袋和蛋盒(非丟棄式)上市場買菜。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