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的「食代力量」

您在這裡

作者
文:忻儀(南部辦公室秘書);圖:忻儀、朱育賢、朱思齊

「教會孩子做菜,他會照顧自己一輩子。」

《真食育——主婦聯盟媽媽們的 14 堂食物教養課》

台灣教育長期忽略「食育」,結果畢了業的成人充滿「各種不會」:煮食不會、禮儀不正,連吃東西也不對。

為鼓勵更多大學生共煮共食,南部辦公室在今年 5月至 6 月期間,特別舉辦「食代力量」活動。在學的大學生只須將照片、心得上傳至指定臉書社團,按讚數最多者即可獲贈禮品。特別一提的是,我們得到 3 位熱心小農——心福田、千羽的田和屏東新園真心園的贊助,提供了剛收成且使用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八寶米、白米、糙米,以鼓勵學生們多多下廚。

理科生的廚師夢

首屆「食代力量」首獎由交通大學機械系一年級的朱育賢拿下,青澀的 18 歲大男生背著鼓鼓的大背包,裡面裝的全是剛添購的碗盤、料理用的食材,他興奮的拿著禮物笑說:「我媽說哪有上傳照片就能得獎的活動,以為是詐騙!」

受到《帥哥廚師到我家(Take Home Chef)》,這個節目的影響,朱育賢從高中開始學做菜,而且偏好西式料理,從味道到擺盤都相當講究。縱使器具相當陽春,但透過不斷的練習,修正烹煮的溫度、時間和味道,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剛上大學時,他跟很多大學生一樣吃學校餐廳,要不就是到校外隨便吃。除了三餐的花費並不便宜外,不健康的外食也讓朱育賢無法適應。於是,他決定在宿舍裡自己開伙,靠著簡易的電磁爐、小烤箱,創造出各種千變萬化的料理。忙碌時煮個湯麵、沙拉就是一餐,偶爾心血來潮便煎牛排、烤雞胸肉與朋友共享,而窗邊種的薄荷、迷迭香是最棒的食材來源,更是擺盤的重要點綴。每每完成一頓作品,也不忘上傳料理心得與網友分享,因此結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圖1:朱育賢煎牛排與室友分享,自己種的新鮮薄荷成了最佳擺飾。

「如果可以的話,很想成為一名專業廚師。」雖然目前就讀的學校、科系頗令人稱羨,但朱育賢卻志不在此,所以他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了烘培社團,精進自己的廚藝,用麵包、甜點為自己喜歡的西式料理做了更完整的搭配。未來能否成為廚師雖是未知數,但料理讓他找到了對生命的熱情。

▲圖2:「食代力量」首獎得主朱育賢,他說料理讓他找到了對生命的熱情。

在異鄉的生活中心

從成功大學政治系畢業的林易瑩,一直是成大「零貳社」社團裡的靈魂人物,除了社務之外,時常貢獻一手好廚藝餵飽社團成員。這次率先響應「食代力量」的活動,共煮共食照片一上傳,便立刻獲得相當多人按讚支持。可惜賽果竟一夜之間被逆轉,林易瑩無奈的笑說:「我太輕敵了!」

「零貳廚房」幾乎每天開伙,時間到了許多朋友就會自動聚集在她的租屋處,其中又以社團夥伴居多,大家總有交換不完的話題、笑鬧不盡的八卦,飯友吳馨如說:「那是個生活中心,累了倦了,透過去『食堂』,大家兜在一起,聊天慰藉彼此,那是個異鄉的家。」在飽餐過後,大家會在牆邊的小箱子內放入隨喜金額,做為下次買菜用的基金。此時只見男孩們主動的收拾桌面、洗起碗盤,他們笑說這是母系社會再起的現象。

▲圖3:林易瑩今年已從成大畢業,家中的小廚房仍持續開伙,是朋友聚會、分享生活的最佳據點。

來到林易瑩在台南的租屋處,可看到地上擺了許多朋友按季節送來的「驚喜蔬果箱」。前陣子的是白河送來的芒果、梅子、香蕉、木瓜,最近則是茄子,而冬天時則有番茄、葉菜類。這些都是她朋友家中自己種的作物,不施農藥、不添化肥,實現吃當季、吃在地的理想生活。還有朋友們只要回老家,就會帶來家裡種的洋蔥跟鹹鴨蛋來加菜呢!

像這樣共煮共食一頓飯,每個人分攤下來通常不到 70 元,但氣氛、食材跟在外面吃飯完全不一樣。在這樣放鬆的狀態下,除了能凝聚彼此的感情外,還時常激盪出許多有趣的企劃跟點子呢!

想好好料理自己種的菜

朱思齊和黃淳浩因為學業關係到了台東,沒想到一住就是好幾年。而一開始的租屋處更成了「小宿舍」,除了接待朋友之外,還吸引了許多外國背包客投宿。最讓大家期待的,是小宿舍每日開伙的時間,總是聚集了許多人的笑聲一起下飯。

「以往總有媽媽照顧、宿舍伙食、沒有廚房的關係,一直沒有機會做飯。」一直到了台東實習,時間才比較寬裕,朱思齊終於有機會拿刀弄鏟,西式鬆餅、日式燉肉、客家小炒、台式料理通通難不倒她;朱思齊表示:「在台東的煮食生活其實還有一個關鍵啟動點,是淳浩開始種菜,收成時就很想好好料理它,即使量不多也是會很認真對待。」也是因為有機會參與從土地到餐桌的過程,使得兩人對食物更為珍視。

黃淳浩從小在都市成長、求學,直到在台東住了三、四年後,才開始探索自身與土地的關係。第一次種東西時,他很貪心的拿了洛神、芝麻、空心菜、玉米、南瓜、秋葵等等免費的種子,因為:「如果我真的沒錢,這些作物就是我的食物了!」沒想到食物竟翻轉了他的人生,除了裹腹之外,還為自己帶來了許多成就感、放鬆心情等附加價值,更因此走進廚房,學習如何料理。

黃淳浩笑說:「以前很自然地覺得煮飯是媽媽的『工作』。」但在台東生活的日子,煮飯只能靠自己。在室友的鼓勵下他開始做菜,一開始時多半是問室友、上網查食譜,但依樣畫葫蘆的做法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於是,黃淳浩不再拘泥形式,靠著感覺、直覺隨意料理,反而越煮越有成就感,讓料理變得更有趣!

開始種東西後,黃淳浩便常與農友交換許多心得,也讓他更了解農民種植背後的用心與堅持。所以在料理的過程裡,就會更珍惜每一樣食材,努力不浪費食物。黃淳浩說:「食材與煮食,就這樣連結了我與土地、自然、生命的關係,也因為煮食,更拉近了社區、親友彼此的關係與距離。」

▲圖4:黃淳浩與朱思齊在台東的生活,自己嘗試種植作物、料理,從土地到餐桌一手包辦。

「食代力量」除了匯集大學生們共煮共食的珍貴影像,同時也記錄了「食物、料理、餐桌」對他們的意義與故事。飲食,已不單只是換取飽足的生命元素,它還可以燃起生命的熱情、激發創意和珍惜生命。在外食如此方便、平價的台灣社會裡,這些年輕學子透過一起共煮共食,從中學習「吃飽」以外的功課,正符合本會多年來推動「綠食育」的理念,期盼這股風氣能向下扎根,深化教育裡的每一個環節,真正發揮屬於這個時代的力量。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