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己的綠食圈(台北篇)

您在這裡

作者
沈寶莉 /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圖:FreeImages.com/ Teak Sato

以前我和先生兩個人住在台北市通化夜市附近,那裡外食選擇非常多、且價廉物美。但我對很多食物都會過敏且濕疹頻頻發作,於是開始思考改變自己的飲食來調養身體。所以,幾年下來慢慢改買使用土地有善耕種或飼養的食材,自己多下廚。但有時候下班太趕或有朋友要聚會,所以也開始尋找可以安心外食的餐廳。以下就是我這4年來在台北的「綠食圈」。

 

(製圖:沈寶莉)

老實說,生活在城市,每天除了上班和下班,其實沒什麼時間、力氣和心思想認識自己生活的地方。以前,我曾經為自己的「10分鐘生活圈」感到無比自豪。「10分鐘生活圈」是指我以租屋處作圓心,步行10分鐘以內的生活圈。那時候,我在意的是便利性、速度和價錢。我對於自己能被7家便利商、2家超市、3家藥妝店和幾十攤小吃店、小餐館包圍著感到「理所當然」。而且,一個小小夜市竟然有5家炸雞排店!真的是夫復何求啊!可是,後來濕疹問題逼使我要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飲食習慣,讓我走出自己的「10分鐘生活圈」。

在城市裡的人,彷彿只能站在整個食物系統的尾端,對於前端的生產、運輸等過程毫無感覺。所以剛開始時,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消費者,買了東西、付了錢,提著貨物便離開,繼續悶著頭過自己的生活。自己和他人,始終都是陌生人。但後來參與市集的產地之旅、跟店員討論一些綠色商品之理念後,我對生活的想像和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改變。而這座我賴以為生的水泥城市,彷彿出現了別的顏色和世界。

例如有一回我打電話到市集想訂購年貨,市集的服務員說這產品可能要直接問農友會比較清楚。於是我戰戰兢兢地、生平第一次打電話去問養魚的農友。本來只是想訂些魚貨,結果農友熱情的跟我講了20分鐘她如何養這些魚蝦,產品出貨為何要那麼久,用什麼來烹調他們養的魚比較好等等。在這場打電話問農友的「練習」,使我深深的感動著。因為我們之間不再只有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係,因著互動而產生的信任基礎,深深改變了我們的關係。

這場打造「綠食圈」行動,不只讓我出走自己的舒適圈,更讓我體會到,其實「我們」是生活在一起且彼此需要,而不只是你賣我買。就正如曉芬之前說:「如果希望人人擁有餵養自己與選擇的真正能力,便需要創造更多對食物生產、運輸、選擇、烹煮與運用的「實務演練」。而這種學習,最好是建立在鄰近的社群關係裡,使之能在社區中常常看得見、問得到,並在聽與學之間參與食物的生產、認證與實作,累積更多因互動而有的信任基礎。如此大家才有可能在其中形塑彼此企盼的食物社區,也就是『綠色飲食生活圈』」。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